亲贝网

孩子太“小气”父母要陪伴孩子渡过这个阶段

素质教育

2020年07月16日

  有些孩子会表现出非常小气的感觉,可能是一颗糖,也可能是一口零食,只要是他们喜欢的东西,基本不愿意主动分享,大人总是试探或假装想要的样子,可就算一星半点也不可能给出去。

  小编的宝宝的一件趣事分享给大家:孩子的至爱就是棒棒糖,有一次孩子拿着棒棒糖快困了,眼睛已经闭上了,我准备把他手里的糖拿出来,结果孩子醒了,还往自己胸前放,一副“你别动”的态度,再过一会,我看样子像真的睡着了,又想去拿他手里的糖,可孩子又睁开了眼睛……不用说醒着了,就算睡着了,手里的糖谁也不会给的,就算妈妈也不例外。

  其实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天亲贝网小编带你看看同款“小气宝宝”:

  1

  有一天,在小区的篮球场陪小小鱼练拍球,看到有几位妈妈也带着孩子在那玩耍。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抱着篮球,另外一个孩子也想要。

  “给妹妹玩一会,好不好?”一位妈妈说。

  可是小男孩就是不肯。

  “给妹妹玩一下,就还给你的。”他妈妈也在劝他。

  他这时干脆抱着球跑开了。

  “真是小气鬼,哥哥就是个小气鬼,不跟他玩”小男孩的妈妈这时跟小女孩说。

  后来觉得孩子好像不在乎,又一起走了,还跟孩子说:“不把球给妹妹玩,等会妹妹的东西你也不要玩。”

  妈妈还在那强调了好几遍,可孩子就是不愿意跟小伙伴分享。

  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很熟悉,孩子的表现总是差不多,而父母的处理方式却是各不相同。

  不同的处理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收获不一样的孩子。

  2

  还记得有一次,带着4岁多的小小鱼在外婆那边玩,有一个小表弟,家里有一部好玩的大挖机,孩子们都喜欢这个。

  那天我们去做客,儿子就看见了这挖机,拉着我的手想去玩。

  没想到他才一碰到,那个两岁多的小表弟就过来了,大哭起来,不准他玩。他一下子愣住了,看着我。

  姨妈过来一瞧,抱着小弟弟,跟他说:“哥哥是客人,给哥哥玩吧!”

  可孩子就是不肯,哭得更大声了。

  我跟儿子说,要不先不玩了,弟弟不愿意分享。

  他也有点不高兴地站在那。

  来了好几个亲戚哄小弟弟,都无果。

  我跟他爸爸说:“没事呢,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情况。”

  他爸爸拉着他,然后推着车。最后小弟弟把车推到了自己房间,然后关上门,哭声才止住。

  那次我真的见识到了小家伙不想分享自己的东西,做出了这么大的努力。

  大人们费尽心机,可孩子没有让步。

  因为这是他们成长的重要一步。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种“不分享”的行为,其实是很正常的。有研究者称为“物权意识敏感期”,这样比较好理解。

  但是,要明白这个物权意识的产生,我们先要去了解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建立。

  因为只有“我”的出现,然后开始有了“我的”这个概念。接下来孩子就会去拼命地去证明“我”、感受“我”,开始有了我们说的物权意识。

  一般孩子在1岁半到3岁之间会出现自我意识萌芽,他们最先发现原来自己跟妈妈不是一体的,原来妈妈是能够动的,能消失不见又会出现的,而我自己,我能摸到自己的小脚,我能吃到自己的小手。

  他们开始认识自己的一切,发现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也能按照需求调节自己的声音,比如不高兴,我就大哭一场。

  慢慢地,孩子对自己的物品也有了感受,发现这是我的东西,跟我的身体一样,是我的。

  我要保护这些东西,谁也不能动。

  每个孩子都会有这个阶段,只是出现的时间不一样。

  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说“我的”、“不”、“攻击”。

  所以你要这个阶段的孩子把“我的”东西给别人玩,他们会说“不”,如果你坚持,他们就会伸手打你或者要东西的那个小伙伴了。

  他们会在乎“我的”跟“你的”之间的区别,开始划清界限。

  在婴幼儿阶段,表现地更加直接,没有任何的掩饰,不需要看爸爸妈妈的脸色,也不会顾及其他人的想法。

  他们通过最原始的哭和打闹来表达自我、还有自己的态度。

  所以,你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了吧。

  还会怪他们是小气吗?

  如果强行地去改变孩子的这种心理成长轨迹。

  最后只会让孩子出现更多的问题。

  3

  那父母怎么陪伴孩子渡过这个心理阶段,最后能大大方方地跟好朋友分享自己的物品呢?根据不同的阶段来给一些建议。

  第一个阶段是不分享阶段。

  在最初的时候,比如孩子一两岁,甚至到了三岁的时候,他们有一段时间是拒绝分享的。

  这个时候,他们一定会尽全力保护自己的物品,任何人不能拿走。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这种不分享——孩子这样做没关系,不强迫。

  因为分享应该是自觉自愿,而不是被强迫的。

  不分享也是孩子自己的权利,不应该被指责。

  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保管,就是你的,你可以决定分享,也可以不分享,爸爸妈妈都支持你的决定。

  然后不要说太多的道理了。

  等待他们的变化吧。

  孩子只有在最初的"物权意识敏感期"获得了父母足够尊重和安全感,它们今后才能更主动地去分享。

  第二个阶段是试探阶段,孩子们会试着分享。

  比如他们愿意把物品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分享。

  因为他们相信爸爸妈妈会还给自己,让给自己,跟自己一起保护。

  这时父母可以去鼓励孩子去分享,当然前提一定要确保孩子分享的东西能拿回来。

  所以一开始可以找可以信赖的人来练习。比如爷爷奶奶,或者哥哥姐姐(因为大孩子不一定跟宝宝抢他的挖机,不过也要提前说好。)

  让孩子看到物品分享给了其他人,并不意味着失去,还会回来的。

  让孩子感觉到分享其实是件快乐的事,因为可以一起玩,玩的更开心啊。

  当孩子交流理解能力强一点之后,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他的话,会怎么想?是不是也一样想要呢?

  同时让孩子去感受:自己的东西不给其他孩子,但是也不能去抢夺其他孩子的东西,你可以去交换,这样你能玩他的,他也能玩你的,愿不愿意呢?

  一定不要催地太急,给他们准备的时间。

  信息来源:养育男孩

+1

来源:亲贝网整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