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补贴没到账,母婴产品就涨价了?社交平台热议背后,有博主借机“起号”

社会热点

2025年08月20日

  近日,随着国家生育补贴政策的落地,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关于母婴产品涨价的热议。部分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有些母婴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怀疑商家是想趁机赚走“奶爸奶妈”手中的补贴。

  事实真的如此?上海辟谣平台记者展开调查。

  价格波动多与促销有关

  在社交平台上,类似“育儿补贴还没到账,母婴产品就涨价了”的帖子屡见不鲜。一些博主列举出多个知名母婴品牌,声称其奶粉、纸尿裤、婴儿辅食等产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涨幅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为核实这些传言的真实性,记者对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母婴店进行了调查。

  线上,记者选取了多个被提及涨价的奶粉、婴幼儿用品品牌在不同平台的官方旗舰店查看价格,并使用平台自带的价格监控工具和比价软件对比近期价格。

  以某品牌奶粉为例,网传其价格涨了6%至8%。但比价软件显示,该品牌不同产品的价格变化虽然不一致,但没有普遍涨价,总趋势比较平稳。

  被点名涨价的尿不湿品牌同样如此。虽然价格有波动,但总体平稳,更没有突击涨价的情况。

  记者走访了部分母婴用品线下柜台。店员说,这段时间有产品涨价,也有产品降价,但与育儿补贴新政没有任何关系,“有时是商场搞活动,补贴品牌;有时是厂家要清库存,也会调整价格。最近没有接到过‘全面涨价’的通知。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品牌也不敢轻易涨价。”

  其实,母婴产品市场竞争充分,定价自主,利用某个品牌某件产品在某个平台上的价格变化个案,得出“母婴产品都涨价了”或“都没涨价”的结论,无疑是以偏概全。

  此外,母婴产品价格波动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例如,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析了为什么部分产品给人“涨价”的感觉——

  其一,部分网友所说的“原价”其实是前不久电商平台“618”大促期间的价格。大促期间,平台、品牌的促销活动较多,叠加之后,“到手价”相对便宜。近期属于营销淡季,产品的“到手价”会高一些。

  其二,部分品牌确实有价格调整计划,有的在几个月前就已开始,只不过库存尚未消化完毕,此前消费者购买的是定价相对较低的“旧款”,而新款按照新定价销售,价格可能上涨也可能下跌。

  鼓吹涨价别有用心

  调查中,一些来自母婴用品生产企业和母婴用品博主的“涨价言论”引起了记者注意。

  记者发现,与部分网友分享个人消费经历不同,这类账号往往缺乏具体的案例,而是人云亦云,用吸引眼球的“标题”、泛泛而谈的内容等,鼓吹“母婴用品涨价潮”。

  有的帖子是母婴用品博主的“起号”之举——就是通过蹭热点,尽快为自己的账号积累粉丝。有一名博主甚至大言不惭地分享“起号”经验,并且表示自己已经接到了广告。

  还有一些鼓吹“涨价”的自媒体号和企业号,将“涨价帖”与自家商品绑定。他们在帖子中抱怨其他品牌产品涨价,或者用“再不买就涨价了”“希望那么好的产品不要涨价”等,制造焦虑,借势推销自己的产品。

  对于这类造假行为,网友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虚假言论所误导。平台也要承担责任,对造假营销说“不”。

  业内人士表示,若想减少没有实际依据“涨价”的言论,品牌、平台和消费者都要有所作为。

  一方面,品牌、平台的“原价”“活动价”应当更加透明。目前,电商平台促销活动比较复杂,各种满减、折扣、优惠券等发放不够透明,使用规则也五花八门,容易引发“产品动不动涨价”或“短期内涨价”的错觉。所以,简化促销方式能让价格看起来更透明。

  另一方面,有些平台已经提供了“价格走势”“低价保障”等价格服务,支持消费者查看产品在一段时间里的价格变化,以及支持在消费者购买后的一定期限里,“买贵了退差价”。类似的价格服务可以更普及一点,让消费者明白消费。

  至于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也可以使用比价工具。现在有很多购物比价App,消费者下单前可以使用它们比较心仪商品在不同平台、不同店铺的价格,最终选择合适的正规平台。同时,不妨关注一些第三方的价格监测网站,实时掌握产品价格走势。本报记者 任翀

  (责任编辑:马常艳)

  转自:解放日报

+1

来源:解放日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