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从小做好审美教育 培养出气质型小孩

素质教育

2016年10月09日

 

你今天给孩子的审美教养,会融入进他明天的气质

著名书画家徐悲鸿先生在孩子只有四岁的时候,开始教他们练字。

据他的三儿子,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的徐庆平回忆说,徐悲鸿会给他和他妹妹每人一本《张猛龙集联》,当时每天要写两页大字本,是对着字帖临摹。

他说,父亲之所以选择张猛龙碑帖给我和妹妹做教材,是期望我们能从中体悟到做人的品质,那种大度、开阔、坚实、雄强,父亲希望我们从小就学会欣赏壮美的东西。而这些,我在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后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此我终生感激父亲。

可以说,徐悲鸿先生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审美启蒙。孩子的审美敏感期常发生于2.5~5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本能地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并且,他们也会执著地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打造自己。而他们的审美标准,就是来自于成人世界。

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会特别热衷于学妈妈化妆。她们会用口红涂嘴唇,用腮红涂满脸,会热衷于带各种各样的小首饰。而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则可能比较容易抢其他孩子的东西。这并不是因为他不乖,而是他有了审美观,开始觉得他人的物品比自己的好看比自己的美。

如果宝爸宝妈们抓住这个时期,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比如带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服饰之美甚至饮食之美,孩子就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养成良好的审美品位。

相反,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那么他以后想要补上这一课,学费就相当高昂了。

 

审美是条起跑线,越早重视越易赢

徐庆平先生还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这样一件让他“受到极大震动”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徐先生去欧洲求学,在到巴黎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访了卢浮宫这座艺术殿堂。

当时,有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和徐庆平先生一起进去,孩子们由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领着去参观一间建筑模型展厅。进去的时候,他听到老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仔细看,然后,要给我讲讲,希腊罗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这次的经历让徐先生深切的感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

他发现在欧洲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每到周末和假日,他们总是去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演出。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而且是美术博物馆。

杨澜也曾讲过自己25岁时候在英国的一段经历:

她面试失败以后,披头散发穿着睡衣裹着外套就去了咖啡厅,咖啡厅里人很多,她被安排坐在一位像伊丽莎白女王一样尊贵和精致的英国老太太面前,老太太没有看她一眼,写了一张便签给她:洗手间在你左后方拐弯。

当杨澜再回到座位的时候,那个老太太已经离开了。那张留在铺了细柔的格子的餐桌上的便笺多了另一句漂亮的手写英文:“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

她想起自己面试被拒的理由是穿着随意,愤慨于对方的以貌取人,此刻却发现原来自己的邋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看起来这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实际上却是一回事:我们常常会告诉孩子,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要穿的跟别人不同。

而欧洲国家会告诉孩子们:生活中所有的美都是重要的,你周围的建筑风景,你的谈吐气质,你的衣着服饰,你本人,都是重要的,你都要去了解,都要去追求,都要去思考。

所以当有人说给孩子买那么多衣服,看那么多绘本、展览,到最后衣服还是会穿旧变小,绘本展览的内容他也不一定都记住,何必要浪费这笔钱的时候,我总是相信,那些故事那些风景那些感觉,都融入进了他的气质里。对于孩子来说,他是会长大,但是那些童年的美好不会腐坏,只会帮他照亮未来。

+1

来源: 作者:祝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