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家长花钱买习惯 不利于孩子发展

素质教育

2015年08月26日

 

2012090415174495869

家长花钱买习惯 不利于孩子发展(亲贝网qinbei.com配图)

最近,一项“女儿劳动奖惩细则”引起了娃爸娃妈们的“围观”。该细则对生活习惯、考试成绩、日常劳动、为人处事均规定了相应的奖惩金额。其中还包括“早晨起床未主动喝水扣1元”、“爸妈、爷奶……身体不舒服主动关心奖2元,有具体关心行动再奖2元,没关心扣3元。”等内容。

如何引导儿童的成长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其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儿童的无知。

当下,人们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很多家长为了自己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更是煞费苦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成熟与和谐,家长文化知识的不断提升与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各种新型教育理念也逐渐出现。

论著《儿童的人格教育》(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第一章引言中有如下假设: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完全可以放任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而且,如果他们有两万年的时间,且在恰当的环境下发展的话,他们也许最终可以适应现代文明人的成年人的行为规范。但这显然不太可能,因为人生有限。因此,成年人必须关注并引导儿童成长。

了解儿童,并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必须重视和掌握的工作。儿童有自己的独特世界,我们应该走进他们的世界去召唤、影响他们,而不应该以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硬性训导儿童。

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亚里士多德说:“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儿童自出生起,就会不断地追求发展与成长,追求完善和希望的图景。这种图景是无意识存在的,它无时不在,而这追求的过程,其实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遵循的是无言之教,依理而非依人,依义而非依语。

把这些日常生活、道德伦理、劳动学习之类的人性方面的东西纳入习惯量化奖惩细则,是一种无知愚蠢的做法。

比如,“爸妈、爷奶……身体不舒服主动关心奖2元”,关心照顾长辈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家庭美德,岂能用金钱衡量?如果我们的长辈要想得到晚辈关心时,都需要通过金钱评价的方式来引导,那我们的社会会变得多么的丑陋不堪?一个没有了人性只有功利的社会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

例如,“早晨起床主动喝水”这一习惯应该是一种自动化的需要,是儿童能够更好的生长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如果父母养成了天天早晨起床后喝水的习惯,孩子也很容易养成喝水的习惯。但是当这种需要与功利联系在一起时,习惯就不是自觉的行为而变成了目的。当儿童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目的追求也可以放弃。

当“未主动喝水扣1元”成了孩子喝水习惯养成的方式时,如果有一天孩子的面前没有了这样的量化评价,他们还会自觉地遵守这个习惯吗?而当“何时吃饭、何时喝水”这些人自然本性的行为也成为父母刻意教育的范畴时,儿童的成长就从成年人的引导模式变成了驯兽师训练动物的模式,父母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父母,甚至会成为孩子心灵中可怕的梦魇。

硬邦邦的奖惩行为,会破坏家庭情感对孩子的指导性作用。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他们的头脑里会只有分数、金钱、目的,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他们会成为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义者。孩子是“上帝的礼物”,教育孩子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和金钱就能做好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按照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积极的生活目标为他们做出榜样。

 

“花钱买习惯”的教育方法并不能起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作用。儿童的教育,需要多方面通力配合,从一点一滴处做起。

一是父母做法要一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形成统一意见,否则孩子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二是家庭和学校教育要一致。父母应该要配合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巩固在学校学到的正确理念。

三是行为示范。模仿是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比如说脏话往往就是在父母的随口中学到的。因此,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是好的行为,那么孩子学到的就是好行为,反之亦然。

四是家庭竞赛。如果想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加以强化,不妨经常举行一些家庭竞赛之类的活动,比如早上起床时,看父母与孩子谁先叠好被子,穿好衣服。孩子做得好,就及时鼓励表扬,这样能大大加强孩子良好行为的主动性,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变为良好的习惯了。

父母不参与,却想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方式规范教育孩子,这就像一名残酷的暴君,统治并强迫人们遵从它的意愿、欲望、爱好,抵制新的思想和事务。父母所秉承的“民主、自由、尊重”等教育理念可以说都是虚假的面具,成年人要求孩子必须做到的行为说教都是欺骗的谎言。

奖励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物质,而应该具有明确的引导性,成为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塑造。我们更应该以责任感、集体荣誉、成就感、自主选择等来驱动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驱动力。

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是儿童的天性。但是,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学习,沉迷于电脑游戏和手机浏览,有些孩子甚至对父母撒谎。于是便诞生了保姆型、警察型的家长,他们每天盯着孩子的学习活动,并希望通过物质奖励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各种取悦于孩子的承诺应运而生。

但是他们却始终不懂得关注孩子的兴趣和实际;不懂得去激发孩子的内部驱动力,引导他们养成自我规划、自我认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是把目标聚焦到成人设置的游戏规则上,聚焦到学习成绩这唯一的事件上。因而孩子出现叛逆,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殊不知,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他们的成绩是不会依父母意愿而自然生成的,再多的物质性奖励也不能让他们真正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

在当下“一切为了孩子”的社会环境里,把学习放在对毫无价值观可言的表面奖励的追求过程之中,也成了现在学校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如发小红旗、棒棒糖、量化积分兑换相应物质奖品、承诺评先树优优先、给家长发贺信、免做家庭作业等方式纷纷出现。

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看似被调动起来,事实上他们的错误自我却随之发展起来。可以说,所谓的奖励机制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没有促进作用,只能把学生推向急功近利的边缘,甚至让学生学会撒谎、造假等行为。

我们奖励的目的在于给他们输入一种价值观,帮助他们以社会为取向、为标准,加强学生认识与社会的一致性。真正恰当的奖励是为了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优越性和更完美的习惯,是为了学生去实施更加广泛的学习和追求人生的意义。

结语  我们从成人的角度对儿童的评价和看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以他们的判断来理解他们。当家长和老师不再为了眼前的目的和利益而施教,不再以简单的物质奖惩措施来刺激孩子,让儿童有机会、有时间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习惯,在四季中体验生命成长的真谛的时候,他们的人格才能够得到健康的培育。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