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缺位 爸爸去哪儿(亲贝网qinbei.com配图)
调查显示:只有20%的爸爸每天能陪孩子,而30%的爸爸回家后多是看电视和上网。当问及不能陪伴孩子的理由时,有的爸爸说,自己在外地工作没有条件;有的爸爸说,自己工作忙总要加班;有的爸爸说,自己应酬多没有时间;还有的爸爸则说,自己工作一天了,回家后需要看电视、上网来消除疲劳……(《新华每日电讯》5月8日)
其实,根本不用做调查,到家长会的教室、培优班的门前,还有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人群中看看就知道了。在家长应该出现的场所,我们看到的多是妈妈或爷爷奶奶的身影,而爸爸的身影则很难看到。笔者参加过多次家长会,每次90%以上都是孩子的妈妈参加。爸爸在子女教育中严重缺位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妈妈不能替代的。几年前中国千万孩子提出了“爸爸去哪儿”的问题,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如今中国千万孩子又喊出“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的心声。那么,谁能来解答“爸爸去哪儿”的中国孩子之问?答案只有一个:中国爸爸。
首先,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一时半会不会停下来,这样每个家庭面临的压力一时半会也不会减轻,我们不能等到社会发展节奏慢下来了,工作压力小了,再去陪伴孩子。所以,靠社会给中国爸爸们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让每个爸爸都有足够的时间回归家庭,这是实现不了的奢望。
其次,中国爸爸一定要自我觉醒。就像笔者一样,能够意识到爸爸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孩子读小学一年级时,笔者才意识到父亲角色的不可替代性和有效期,虽然说稍微有点迟,但还是觉悟了,小学阶段的孩子养成了很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独立自主能力,这都与笔者作为父亲作用充分发挥有关。
第三,转变事业成功的观念。传统观念认为,对一个男人来说,个人事业的成功才是成功,家庭尤其是子女教育的事业一般都交给了女人。现在,我们要转变观念,对男人来说,家庭建设和子女教育也是一项伟大事业,不亚于在社会上打拼的事业。如果能培养出一个未来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等,谁说这不是一件更伟大的事业呢?
最后,不能简单地满足陪伴孩子,还要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一些家庭教育或父母教育的课程,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的书籍,这样我们陪伴的效果才会更好。因为父母是一个很专业的职业,不是我们认为的生了孩子就是父母了,那只是遗传学意义上的父母。要真正成为合格的父母,必须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在教育学意义上也成为孩子的父母,这才是完整意义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