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儿童安全座椅需要更多的异质思维

观察

2016年02月25日

春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王琼回到了河南老家,由于需要经常开车,她想给女儿买一个提篮式儿童安全座椅。然而,当她向多位有车族朋友询问时却发现,不要说朋友们不知道哪里有卖儿童安全座椅的,很多人竟不知道提篮式儿童安全座椅为何物。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安全事故。(2月23日《法制日报》)

伴随着消费结构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过渡,汽车逐渐从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变。这边厢,中国已经逐渐进入汽车社会,即使在乡村,汽车也越来越常见;另一方面,与之相适应的汽车文明却尚未建立。不论是随处可见的“路怒族”,还是车窗抛物,抑或儿童安全座椅的缺失,都给风险社会增添了安全隐患。

儿童安全座椅的缺失,在本质上是“异质思维”匮乏的产物。长期以来,乘客都被视为一个同质性的整体,却忽视了不同乘客在身体状况、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通过设置儿童安全座椅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弱势补偿”,有着良善的初衷。

从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儿童安全座椅的强制使用,大幅度地降低了儿童交通事故的死亡率。儿童安全座椅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保护伞”,使用率为何偏低?一方面,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立法的缺失,让儿童安全座椅成为社会规范的空白地带;另一方面,儿童安全座椅良莠不齐,质量缺乏保障,也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此外,公众对儿童安全座椅的知晓和接受水平较低,也直接影响了儿童安全座椅的推广与普及。

一个成熟的社会,既要尽量避免让未成年人承担他们并不胜任的事情,也要想法设法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随着时代的进步,倡导见义勇为量力而行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而在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日常生活的当下,给孩子们建立一道周密的安全防护网,汽车显然不能成为社会治理的边缘区域。

在儿童权益保护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要尽量避免儿童成为风险漠视的受害者。不论是修补强制儿童安全座椅立法的“漏洞”,还是加强市场监管、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儿童安全座椅的价格,抑或提升公众对儿童安全座椅的社会认同,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加安全的乘车环境。

南非原曼德拉有句名言,“没有什么比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更能深刻折射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了”。汽车既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安全风险。只有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融入更多的“异质思维”,尊重和回应儿童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给汽车戴上儿童安全座椅的“紧箍咒”,公众的出行之旅,才会更有品质。

+1

来源:杨朝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