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各国对双酚A奶瓶禁用存在争议 中国保持观望

观察

2011年03月11日

欧盟禁止在奶瓶中使用双酚A的消息正在中国持续发酵,媒体报道中屡屡出现的环境雌激素、致癌、糖尿病等字眼刺激着公众脆弱的神经。中国卫生部也已明确表态,正对禁用双酚A奶瓶征求公众意见。

而与此同时,禁用令并不能遏制争议,即便在欧盟内部,有支持使用双酚A的科学家认为,欧盟的决策过于“超前”,甚至认为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非科学上的。

双酚A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它能使塑料制品变得坚硬而透明,上世纪六十年代始,被添加到食品包装材料中,用于制作奶瓶和食品饮料金属包装罐的内衬。但在最初的三十年里其安全性并没受到关注。直到1992年,科学家David Feldman在一次实验中意外地发现了双酚A具有模仿雌激素的作用,学术界才重视其健康隐患的研究。从2000年至今,仅欧盟食品安全局参考使用的就有上千个研究结果显示,双酚A对实验动物的健康产生了危害,可能引发癌症、肥胖症、糖尿病、生殖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等多种疾病。此时,由于各国政府没有明确管制态度,双酚A产业蓬勃发展,2008年的年销售额超过了60亿美元。而近年来,国外厂商亦陆续在我国建设双酚A生产装置,产业快速发展。

最早开始淘汰双酚A的是日本,但并非由政府发布禁令,1998-2003年期间,日本的相关行业自发对食品和饮料金属包装罐的内衬和儿童午餐盒中的双酚A进行了淘汰。到2008年,加拿大、丹麦、挪威、德国、法国等国家都陆续禁用。即便是化学品管理相对较“弱”的美国也于今年的1月份,提出禁止在所有食品和饮料容器中使用双酚A的法案。

如是看来,欧盟的决策不仅不“超前”甚至可以说是“滞后”。

超前论的基础是对于双酚A的危害性的争论,缘于像双酚A这种环境激素类的物质的致病机理通常是复杂而又漫长的。简单来说,现有的科学证据表明双酚A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但其具体危害机理却有待进一步厘清。

对于决策者而言,要么选择等待有充分的科学研究证明其危害机理,这可能要再等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要么就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采取行动。前一种选择的后果就是使双酚A继续不受限制地存在于食品包装或容器中,直到科学家找出最终答案。但最终答案的揭晓可能为时已晚。特别是对于双酚A的高风险人群,如代谢能力还未发育完全的零至六个月大的初生儿来说,第一种选择显得冷酷无情。

在人类的现代史上,我们因为选择继续 “观望”而犯过很多难以弥补的错误。从最早发现石棉的危害到真正采取禁止行动,人类等待了整整一个世纪,有无数人在这种“观望”中罹患疾病。农药滴滴涕与疯牛病的故事与之类似。而禁用双酚A奶瓶体现的是从教训中汲取的智慧,它不仅不能算超前,反而还有些姗姗来迟。

+1

来源: 作者:hongy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