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一个叫攸武的人在博客上公布了其早期教育“种子计划”,家长交纳上万元费用成为“终身会员”后,可享受他用QQ群形式的跟踪授课。攸武宣称:20年后,他将贡献1000名杰出人才;30年后,其中一个孩子将获诺贝尔奖。
短短一年多,已有包括我省家长在内的500多人加入。“种子计划”是神话还是骗局?近期,全国诸多主流媒体纷纷对这一教育方式提出质疑,并称攸武为“教育界的张悟本”。
“神童”真的能批量培养吗?
交1.6万元 在孩子大脑里埋"种子"
今年3月,这个叫攸武的人在博客上公布了他精心打造的早教“种子计划”,核心理念是:孩子大脑是神奇的,在孩子大脑里埋进“种子”,天才就可以“批量培养”。
具体方案是:第一年由生物学课程入手,每个周末给孩子“一对一”上一次课;第二年开始上物理与化学课,换物理系或化学系在校大学生做家教;第三年开始上高等数学。以后陆续开其他课程。网络跟踪教学以QQ群为载体,向家长发送他撰写的教学大纲,在线解答疑问。
此前一年,攸武已锁定一批有“神童情结”的家长。由于这些家长追随得早,一开始的入会费用是3000元。今年3~4月开始,入会费1.6万元。
通过网络传递,越来越多的家长知晓、参与进来。攸武本人证实,目前参与家长已达500多人,其中就有不少安徽家长。攸武承诺,10岁以下儿童均可加入计划,他会一直跟踪,直到孩子高中毕业。攸武在博客上说:“‘种子计划’的孩子都是学习迷。我都无法预测十年后这些孩子们的智力水平有多高。”“我担心这些孩子们太优秀,长大后很难找到对象。”
疑窦丛生 合肥书商质疑“种子计划”
现在,攸武的“种子计划”备受各方质疑,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通过调查,质疑该计划夸大其词,无科学依据。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在合肥经营图书生意的李先生就对此计划公开质疑。李先生发现,很多省内外家长都在他这里买同样的书,他们还介绍朋友订同样的书。通过接触这些家长,他发现他们都加入了一个叫做“种子计划”的网络组织。看到他们盲目地给孩子买书,他对这个“种子计划”产生了质疑。
李先生了解到,很多家长是通过网络了解并加入“种子计划”的。所谓“加入”,就是按照对方要求,通过银行汇款,加入对方的QQ群。他们会给成员邮寄一个价值几百元的显微镜,之后不定期在群里公布一些孩子要看的书籍,并要求家长为孩子找大学生做家教。
他奉劝他:不要多管闲事
李先生说,他写了第一篇关于“种子计划”骗局的日志。“但日志公布之后,对方多次通过QQ威胁,奉劝我不要这样,不要有生意不做”。
李先生转而试图劝说已加入该计划的家长退出。但是,“他们已很难清楚地意识到这件事情的真相”。于是,他终止了与这些家长生意上的往来。“我在网上经营图书,不光是为了钱。”李先生说。
在他接触的30多个家长中,只有少数人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现在每个月,都有或多或少的家长来询问这件事,被我一一说服。”李先生说,他不希望看到一些家长出于望子成龙心态而作出盲目、错误的选择。“最彻底的方法,就是通过媒体和网络曝光这个骗局”。
李先生调查得知,早在5年前,攸武还推行过类似的早教方案“日出计划”,以培训机构的形式先后在广州、北京招生。这项旨在“量产神童”的计划,将培训等级划分为宇宙级、银河系级、太阳系级、地球级。培训经费与级别挂钩,最高的“宇宙级”培训费用一年高达14万元,被央视曝光后不了了之。
家长感受:这个群里的人狂热得很
李先生给记者提供了之前在他这里购书的30多个“种子计划”家长的联系方式,其中12人自称“感觉上当了”。
但记者昨日与这些家长联系时,大部分家长对于参加过这一计划讳莫如深、不予置评,一位安庆家长称“我不认识这个李某,从来没有接触过”。
另一位已经参与“种子计划”的家长则告诉记者,群里的家长对这个计划都很痴迷,尤其是新加入的家长“狂热得很”,容不得别人的不同观点。她现在确实觉得自己受骗了,正在和攸武交涉,让他退钱。在这位家长的坚持下,攸武已经答应退费,“不过只能退一部分费用”。她入会交了3000元,对方说只能退1300多元。
□记者连线:面对质疑攸武很“清高” 媒体,他们不懂
记者通过攸武博客中留下的QQ号码与他取得联系。接头暗号“白云山”
要成为攸武的QQ好友,必须报“口令”。为获得这个口令,记者通过李先生提供的电话号码,联系到浙江温州的家长周女士。周女士相当热心,提供了攸武的手机号码,说“加不上去就打他电话”,并答应帮记者问这个“口令”。过了约5分钟,记者再次致电周女士,她已经拿到了登录口令:白云山。随后,记者顺利成为攸武的QQ好友。“我要付出16年心血”
记者询问费用多少,攸武发来一份“种子计划方案”,方案中制订了详细的目标,共计13条。前提条件包括“孩子年龄必须低于6岁”和“所在城市必须有大学”等。面对记者提出的收费过高的问题,攸武说:“我要为你孩子付出16年心血,你认为会员费高吗?”
记者试着要求攸武提供培养成功的“神童”案例,对方以“孩子要受到严格保护”为由拒绝提供。接着,记者拨通了攸武的电话,表示想进行一个简短采访。攸武一连说了四个“对不起”,挂断了电话。
随后,记者又以家长身份询问攸武为何不接受媒体采访,他回答:“没必要跟社会解释什么,也解释不清。媒体是局外人,他们不懂。”
□专家观点:知识填鸭=拔苗助长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教授就曾公开质疑,这些推出培养神童的所谓“方案”、“工程”等,承诺可以成批生产神童,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一些教育界人士也指出,给三四岁的孩子灌输各种课程,甚至大学的知识,会影响其正常成长。
另悉,广东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负责人证实,“种子计划”从未在教育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