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亲子育儿小妙招|怎样帮孩子养成学习生活的好习惯?

知识百科

2024年05月22日

【问题情景】

  小浩(化名)的父母都毕业于重点大学,曾就职于知名企业。小浩出生后不久,为能赶上行业发展风口,夫妻共同创业,因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对小浩的关照。小浩自幼由爷爷奶奶照料生活起居,看管学习。

  小学阶段,老师跟父母反馈过小浩有“作业拖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父母认为这些小毛病问题不大,等孩子长大,自然会好。

  进入初中后,父母把小浩接回身边照顾。这时,父母看到了一个“问题满满”的儿子。

  每天放学到家,小浩便一溜烟地窜进房间,拿起手机,躺在床上打游戏。晚饭期间,小浩边看电视,边吃饭,不愿和父母多说一句话。

  每晚的写作业更是“鸡飞狗跳”——备忘录漏抄、书本落学校、文具找不到……经常是啥事都还没干,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直到妈妈火气蹭蹭往上冒,百般催促,小浩才不情愿地拿起了笔。

  如今,小浩必须在妈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作业。只要妈妈稍不看管,小浩就会写写停停。一直到晚上11点,小浩才能做完作业。每天周而复始。

  这种生活让家长疲惫,小浩也觉得很有压力。小浩还说,他喜欢做美食,喜欢手工制作,这些也通通被父母以浪费时间为由拒绝了。家长也很委屈:如果不盯着,孩子连最基本的作业都无法完成,还谈什么未来?

  一家三口在学校的辅导室里,诉说着各自的辛苦与难过。面对这个家庭,我们有没有破局之道呢?

【追根溯源】

1.家长有错吗?

  我想说,小浩的父母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用心、努力地学习与工作,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为小家庭的安逸生活打下了经济基础。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错失了一些高质量的陪伴,也少了些对当代青春期孩子的了解与理解。

  孩子越小,越需要养育者的呵护与陪伴。从出生到小学阶段是亲子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在那时,迫于生活压力,父母忽视了对小浩的好习惯的养成,也没有和孩子建立起牢固、积极的亲子关系。

  所以,当曾是“好学生”的父母,看见孩子当下的学习状态,难免着急上火,对孩子厉声批评。而作为孩子,小浩对父母必然有敬畏,也有期待,他期待得到父母的爱与认可。可是,当迎接他的是整日的催促、埋怨、指责时,小浩的内心便充满了失落,亲子之间便有了隔阂。

2.孩子需要什么?

  首先,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

  再者,孩子需要养成自主学习、生活的良好习惯。对小浩而言,他需要提升学习的专注力,需要提升对课余时间的管理能力。

  当然,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与同伴间的交流。父母的陪伴不能替代同伴间的玩耍。

【破局之法】

1.父母的接纳与改变

(1)接受现实,相信爱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源于对孩子的爱。这份爱是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父母也需要明白:孩子是不同于我们的独立人,他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他们不会复刻家长的人生路。请相信,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即便曾经有争吵,有不解,那也是因为期待获得彼此的肯定与爱护。理解了这份爱的逻辑,我们便有了改变的勇气。

(2)亲子共享,体会爱

  父母需要和孩子重塑积极的亲子关系。一家人每周可以安排固定的家庭时光。家人们可以一起聊天、散步、运动、烹饪等等,放下学习与工作,全身心地和家人在一起,感受对彼此的关心、爱和赞美,增进彼此间爱的体验。

(3)亲子共赞,表达爱

  孩子能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能为家里烧上几碟可口小菜,多能干!我相信父母心中也有暗喜,这时,我们需要大胆且真诚地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需要和认可,请记住:爱我,就要夸夸我!

(4)亲子共商,爱学习

  浩浩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学习手工技能,可见他是个热爱生活、愿意主动学习的孩子。虽然看似和当下的学习任务无关,但这份对手工的专注,值得肯定。父母不可一味地打压或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孩子共同商议如何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任务做合理的规划与协调,引导孩子爱上学习、爱上生活。

(5)切忌攀比,看长远

  当看到孩子的学业不如人意时,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找到根源——是学习习惯不好,还是情绪不佳等其他原因,而不仅仅只“盯着”学习成绩。家长要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发展,不轻易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父母更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和成长空间,给予孩子真心的夸赞。作为长者,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培养积极面对生活、自主学习与生活的能力,习得积极应对不良情绪的方式,这些将有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提升孩子未来的生活幸福感。

2.习惯养成这样做

  作为初一的学生,孩子的自主意识逐步增强,更希望自己能“自立自强”,向家长宣告:我能行!这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做一些尝试,帮助他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助力他自主性的发展与提升。

  在小浩的故事中,我们发现小浩做作业时常常被各种诱惑打断,为了帮助他专注于当下,可以做以下尝试:

(1)清空诱惑,专注当下

  在一定的时间内,只专注于某一学习或活动内容。期间,需要隔离手机等电子产品。对于不知如何答题、不知备忘录内容等现实问题,可以请孩子自己想解决方案(例如,在学校完成备忘录的抄写;不懂的题目暂时不答,事后求助等等)。

(2)限时规划,按部就班

  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商量,安排放学回家后的学习与生活。首先,孩子需要多久来休息放松,有多少作业需要完成,每项作业需要耗时多少,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请孩子对这些内容进行排序,一一将其罗列,可视化的任务清单会让孩子做到“心知肚明”,促使他有更强的动力逐一完成。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吵吵闹闹”,但请相信家人之间的爱会让这份“吵闹”变得有意义。小浩一家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吵闹背后父母的不易、孩子的期待,这些都丰富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教会我们如何和家人、和孩子更好地相处,享受生命的美好。(作者: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普陀实验学校 肖燕)

+1

来源:新华网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