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虹 通讯员 朱玉茹
在中医理论里,“湿”是机体水液代谢失衡的表现,也是引发多种不适的重要因素。女性因生理周期、激素水平及生活习惯等特点,更易受身体“湿态”困扰。饮食调理湿重,核心在中医“标本兼顾”:以膳食强脾胃固根基,借利湿食材排湿通路。“健脾促运化、祛湿除积滞”的协同,非单纯祛邪或扶正,而是调和脾胃与水湿代谢平衡,从根源打破“湿困脾、脾弱生湿”循环,实为贴合人体的科学之道。
识别湿气重可从多方面判断
识别湿气重可从多方面自我辨识:身体状态上,晨起头晕、四肢沉重,久坐下肢水肿;面部与皮肤易出油、长痘、毛孔大,眼周浮肿,嘴唇黏腻,舌苔厚白或黄、舌边有齿痕;消化与排便方面,饭后腹胀、食欲差,大便黏滞;若这些表现持续,提示可能湿重,需及时饮食调理。
湿重女性饮食要遵循“3宜2忌1慎”
“宜吃”食物分三类,健脾食材如山药、茯苓等,能打好祛湿基础,可做山药茯苓粥;祛湿食材有赤小豆、冬瓜等,搭配健脾食物效果更好,但经期女性应减量;清淡易消化食材如杂粮粥、蔬菜等,可减少湿气产生。“忌吃”生冷寒凉食物,像冰饮、生制鱼类,会损伤脾胃阳气;油腻甜腻食物如炸鸡、蛋糕,会加重肠胃负担。“慎吃”辛辣刺激食物和海鲜,辣椒吃多易上火,虾蟹偏寒,食用后会阻滞脾脏代谢水湿,甚至可能加重水肿。
此外,实用饮食技巧也很重要:烹饪多采用“蒸、煮、炖”,少用“炸、烤、腌”等高油、高盐加工方式;饮食习惯要定时定量,三餐规律,早餐吃好,每餐七八分饱,饭后适当散步。
调理要点与注意事项
湿邪代谢慢,饮食调理需坚持1 - 3个月。适度运动如快走、瑜伽等可与饮食协同祛湿。不同体质饮食有别,湿热体质可增绿豆、冬瓜,减生姜;寒湿体质则增生姜、南瓜,减绿豆。若长期水肿、大便异常或精神差,需咨询中医师制定方案。科学饮食结合良好习惯,才能逐步改善湿重。(菏泽市妇幼保健院 朱玉茹)
转自: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