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要明白,在学前阶段,孩子关于学习的体验应该是快乐的、美好的,远比孩子掌握多少知识重要。
家长让孩子超前学习的直接后果,会导致孩子厌学。
超前学习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很大,强烈渴望孩子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占优势,同时也反映出家长对教育科学,特别是对于儿童成长过程的认知发展规律了解不够,表现在家长的行为上,就是尽可能地让孩子早学、多学,以为越早学,越多学越好,却很少想到,让孩子这么学,孩子是否长时间承担着与年龄的身、心、智所不能承受的压力和负荷,这些对孩子长远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例如,有一些学前孩子的家长向我诉苦,孩子还没上学,就已经很反感学习,反感书本,反感写字了。
孩子的不自信是一种假象,不是孩子真的不行,而是周围的负面评价像乌云一样掩盖了孩子本有的能力。
家长让孩子超前学习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担心孩子上学后因表现不优秀而丧失自信心。家长有这样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孩子入学后丧失自信心、认为自己不行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孩子表现不如人,而在于对孩子有重要影响的人,比如在孩子表现不佳时,他得到的总是负面评价:“你不行”、“你太笨”、“你总是做不好”、“你怎么总错”,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行,认为自己能力差,从而建立对自己的负面认知。因为在儿童阶段,一个孩子对自己看法的形成主要是来自周围的反馈,孩子通过周围环境的反馈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一个经常被负面评价的孩子,就会成为不自信的人,这样的孩子不会为自己的进步而努力,因为他认为努力也没用,而越不努力,结果越糟糕,恰恰证明了他不行,于是步入恶性循环。所以并不仅仅是孩子表现不如人让孩子丧失了自信心,而是周围的负面评价这一更大的力量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
让孩子形成一个认为自己不行的认知,这本是一个假象,而孩子却认定了它是真的,一旦如此,孩子就永远没有机会发现自己能力的真相了,这是多么可悲。每一个身、心、智健全的孩子都有足够的能力胜任上学的任务,就算孩子出现了某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家长也要给孩子鼓励和支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觉得有希望,有奔头,他不是能力差,而是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而已,只要认真、努力,就一定可以做好。
家长要学习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规律的知识,这样才会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阶段该学什么,怎么学,而不是一味跟风。
家长们要明白,在学前阶段,孩子关于学习的体验应该是快乐的、美好的,远比孩子掌握多少知识重要。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犹太人的理念值得借鉴。据说,犹太人把书涂上蜜给很小的孩子,让孩子们对书建立第一印象:书是好东西,书是甜的,从而让孩子终身爱上书。一个人的成功不光是需要智力,非智力因素往往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家长要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文/小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