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掌握儿童科学思维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

2014年07月23日

什么是高素质人才,说法很多,但一般说来总是强调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最基本但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教授认为,一个好的棋手总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他的某种才华,一个好的音乐家也总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让人感受到他有令人吃惊的乐感,其实一个科学家也同样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某些特质。如:达尔文8岁开始收集标本,10岁进行分类;牛顿10岁能观察天象,16岁用试验和理论的方法测定风速;高斯7岁能求解级数和,17岁提出小二乘法;爱因斯坦5岁时为一只罗盘惊叹不已,“是什么力量推动指针一直向北?”13岁对欧几里得几何学入魔。

诸贝尔文学奖会上有一位学者,问:“你认为你在哪所大学,那个实验室学到的东西是最主要的呢?”这个白发苍苍的学者答道:“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这位学者答道:“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

看来,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一个优秀的人才,幼儿的开发至关重要。如:有位电子科学家,他创立了“智能发展协会“,致力于研究幼儿的智力开发,他写了一本书《到幼稚园时就晚了》,他是搞电子产业的,他用电子技术作比喻说,人的脑细胞有100亿个之多,就像计算机里面的晶体管一样,婴儿时期是分离的,随着大脑的发育开始连接,形成电路,到3岁时这种连接可以完成70—80%。智力也不断增加。他认为在连线作业中,3岁前后的区别就好像一部机器,最先发展的是“硬件”,然后才是“软件”部分,前者主要是机器的电路,后者则是如何加以利用。头脑从外面捕捉信息,将之归类,然后加以记忆,这些基本能力属于“硬件”;思考、推理、创造以及感觉这类的高等能力属于“软件”。但这些能力必须依赖于3岁之前已经基本形成的“硬件”的能力。因此,他的结论是:除了3岁前所形成的“硬件”是健全的,否则,就不能期望在“运作上”有更大的发挥。这就好像不能期望一台品质不佳的电脑,能达成优良的记录一样。

日本教育学家木村三一认为,如果每一个儿童的可能能力为100度的话,那么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的非常出色,那也是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人,从10岁开始教育,最好的教育也只能达60度,也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

当然,这里的教育意义是非常广泛的。有意义的玩具,父母生动的演说,婴儿视、听、触,都是受教育的渠道。相反,急于求成,从小开始填鸭式的教育,反而把幼儿从小就具有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扼杀得一干二净,使幼儿多学习产生反感情绪。

总之,我们应该重视幼儿教育,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萌芽,使幼儿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展,逐渐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1

来源: 作者:王浩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