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遵循《规程》的精神,从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规律出发,具体地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内容范畴、目标以及基本的实践规范和要求,《纲要》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指南,是国家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指导的总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受家庭、学校(幼儿园)、社区三大环境的影响,但年龄越小,家庭的影响越大,因此,幼儿园比之中小学更需要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家庭与幼儿园尤如一车两轮,必须同向同步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 对幼儿素质教育早期开发的认识
素质教育,何谓素质,对它的含义有许多不尽相同的论述,综合各家之言:(1)有从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先天和后天,环境与教育等各种角度的论述。(2)素质不仅仅是体质、知识、能力等人的发展中的个别属性或某个方面,而是人的整个内在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也是这两者的合金,具有整体的,全面的性质。“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教育阶段抓起”这为幼教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基础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幼儿教育是基础的基础,理应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新世纪,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使中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归根结蒂是人才问题,而现在幼儿园的儿童,正是将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他们将来承担起这一重任,就必须从幼儿教育阶段起,实施素质教育。幼儿时期正是他们身体生长、智力形成、习惯养成、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此,素质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目前,我国幼儿园、(保育院)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和长辈们的过分溺爱和娇惯,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合理和不合理的一切要求,使他们形成过分的依赖性以及孤僻、任性、自私、娇气、感情脆弱、任意发脾气等不良习惯,这种习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心理素质就承受不起挫折,一但陷入心理应激情绪之中不能自拔,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并给他们成长发展带来影响。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轻其他方面教育的现象,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孩子控制过多,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差等,也都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的。幼儿时期是身心健康初步发展的阶段,也是处在个性形成的初级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是社会、家庭、幼儿园刻不容缓的责任。幼儿素质教育与幼儿健康成长有关,因此,探索早期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幼儿通过认识周围世界的一切获得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缺少,素质教育也在其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幼教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在教育思想、内容、方法上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革,必须认识“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教育阶段抓起”的战略意义,积极推进幼儿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育好苗、奠好基。
二、 倡导教师成为幼儿学习的引领人、合作者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转化为教师自身观念,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从而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成为身心健康、能力全面、人格完善、个性鲜明的全面发展的人,具体落实到幼儿教育实践,便是要求幼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将他们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其中我认为开展游戏可以说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着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就认为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所以将游戏纳入教育活动中,使游戏与教育相谐相融,便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游戏独特的教育性,取得其他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
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有良好品质的教师,对工作满腔热情,不是被动例行公事地遵照大纲和教材要求把知识传授给幼儿,一味采用“填鸭式”教学,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是,怀着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了解揣摩幼儿心理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及时根据教育情境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成为游戏中的角色,如:“开商店”游戏中的经理、售货员、顾客等,由教师和幼儿一起进入角色,当幼儿遇到难题时正好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机会。教师积极参与角色,使之融为一体,如:“娃娃家”游戏活动,教师把母亲的慈爱、威严和伙伴式的平等紧密粘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亲密的师生关系,并通过师生互动,构成了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这种环境对教师及幼儿的情感和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幼儿在这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需要和意愿得到充分满足,主体性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增强,兴趣得到提升,情绪也处于愉悦状态。如果我们以相反的态度,教师不参与角色,凭着老框框的模式,教师教、幼儿学,幼儿处于教师的权威笼罩之下,被动地服从,幼儿对教师心存畏惧,师生缺乏情感交流和相互沟通,这样,教师找不到和孩子交往的乐趣,孩子心理也会受压抑和缺乏自信心。教师对于那些乖巧可爱能干的孩子,不溺爱他们,而是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办事能力及抗挫能力,培养他们诚实谦虚的品德,促使他们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对于那些顽皮的、不聪明的孩子,也不能歧视或忽视他们,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悉心地去观察和了解他们,再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去教育引导他们,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
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感觉的、神经性的都要靠体验,不看花卉不能欣赏花卉的美丽,不听音乐不能欣赏音乐的感染力……等。所以,凡是儿童能自己能做的事就让儿童去做,儿童自己能想的事就让儿童去想,美国等几个国家创设了一些孩子们亲身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探索、学习,如:一个孩子满头大汗地锯着一块木头,但木头却纹丝不动,他不时地变换着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探索着锯的方法,发现了解了木头的木质用途和功能等等。通过“做”的活动,学会了更多的东西,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我认为,在幼儿自己的发展探求中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在实际开展游戏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游戏培养幼儿的素质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开展角色游戏可以提高品德素质,开展智力游戏可以提高才智素质,开展体育游戏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开展音乐、结构游戏可以提高审美素质。我们要全面地开展各类游戏,不因游戏时间长短,游戏准备的难易而偏废某一游戏。因此,素质教育必须倡导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在游戏中教师应是孩子的支持者,活动中的参与者,疑难问题的引导者 。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从而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三、重视家庭对幼儿素质教育的前瞻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的树叶”孩子的发展不同,个性、兴趣也各不相同,要如何让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我认为现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发挥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特长,让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获得更大发展,但是孩子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家里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的提高,幼儿园和家庭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家庭是幼儿第一学堂,父母是幼儿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变化等,都会牵动着孩子的每一根神经,父母希望自己孩子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独立、自理能力强,有坚强意志的孩子。在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占多数,与此同时,独生子女家庭早期教育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学前教育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课题。具专家研究结果表明,对独生子女家庭早期教育的看法来自于对独生幼儿个性特点的认识,而独生子女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又是由于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生活条件因素而影响。他们个性形成的有利的因素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较优越,家庭经济较宽裕,接收知识信息渠道广阔,能保证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父母更关心孩子学习与成长,也有较充分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神对孩子施以教育,独生子女与成年人,尤其是父母接触较多,联系较为密切,从长辈的交往中学会自己拿主意的机会比较多,自信心与自尊心较强。不利因素有: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等不良品质,父母爱子心切,对孩子寄予希望,这一方面可使孩子有上进心和成功的欲望,另一方面给孩子带来精神负担,家长对孩子过分关心,过度保护,使孩子易产生依赖感,养成缺乏独立性,不善与人交往,自理能力差等个性特点,独生子女缺乏小伙伴的相互作用,难以形成竞争机制,由于既没有兄长陪他游戏,也没有弟妹要他照料,再加上封闭式单元住宅局限,造成缺乏同辈伙伴之间互助互爱的实际锻炼,这样容易形成孤僻性格,缺乏同情心,缺少爱心。
独生子女不是“特殊儿童”更不是“四二一”综合症的问题儿童,与非独生子女比较,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独生子女本身不成问题,问题出在教养者,家庭早期教育中如何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
首先,父母要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的统一。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爱要有分寸,不要溺爱,家长经常坚持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说谎,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正确的要求,就能使疼爱变成促进孩子进步的动力,实际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就是一种负责任的理智的爱。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与同伴交往,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在集体生活中,可以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各种社交技能,同时能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公平与合理,也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的交往,社会适应性差 ,这是缺陷,而为孩子创造与伙伴交往的条件与机会,鼓励孩子与同伴一起嬉戏欢乐,多参加群体活动,则能弥补这一缺陷。
再次,父母要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坚韧性,同情心等,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要适当地给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放
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应付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能力。因此,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需要每位家长都来当好孩子们的老师,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应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这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四、掘集社会资源,努力为幼儿教育服务
我们期望的素质教育在结构上,它是一种全时空的立体教育,在过程上,它是一种多途径的整体教育;在性质上,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主体教育;在目标上,它是一种培养多种人才的复合教育;在师资上,它是一种人人参与的全员教育;素质教育能养成儿童一种精神,一种一生受益无穷的执着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我们从教育制度上看,应该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幼儿园(学校)、家庭、社会、不留空档,结合年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挖掘社会教育资源,现实的应试教育只强调在课堂,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注意不够。
《纲要》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保证幼儿以上诸方面的发展,建立幼儿园、家庭、社会同步育人的环境非常重要,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一切资源,对幼儿实施全面的启蒙教育。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让家庭、社会为幼儿教育服务,引导幼儿了解自己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并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结合教育主题,带幼儿走进社会,参观学校、书店、邮局、纪念馆,自然环境等,让幼儿在社会环境中探索总结经验,使他们了解感受社会环境中的美好事物和人们的文明习惯,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自身素质。
通过社会资源,我们将幼儿的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教育渗透在多种活动和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这既有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和智力的开发,又能提高幼儿的认识兴趣,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习惯。如果不利用社会资源,就靠课堂上的说教或是几张图片教育,幼儿的知识语言就贫乏,创造思维得不到很好发展,抽象的思维想象就会造成学习兴趣降低,只有掘集社会资源,让孩子开阔视野,体验生活,综合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为幼儿教育服务是提高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五、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教育家陶行知一贯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他指出:“现在是一个科学的世界,在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科学的中国要靠谁去创造呢?要靠小孩去创造,等到中国的孩子都成了科学的孩子,那时侯,我们的中国便自然地变为科学的中国了。”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他有着丰富的内涵。幼儿教师应努力创设教育环境,带领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园内环境开始,鼓励幼儿大胆探索,重视幼儿园环境的改善、构建和美化,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二条明确提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以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素质教育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以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我们要把幼儿的学习和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孩子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在游戏中学会学习,在游戏中求发展。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心灵之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幼儿由于受身心发展的限制,他愿望虽然很强烈,但很难表达出来,教师要帮助幼儿把这种愿望表达出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受幼儿的问题意识,促使幼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对发展幼儿心智,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沉与浮试验,孩子提出:“有的东西会沉,有的东西会浮,这是为什么呢?吸铁石为什么能吸铁,其他金属材料不能吸,还有蚕宝宝的故事;从蚕卵——幼蚕-——蚕蛹——蚕蛾的变化过程等,一系列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呢?幼儿带着好奇和疑问,教师首先以关爱、接纳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消除幼儿在心理上的障碍,然后带幼儿到相应的资料室查找资料,鼓励幼儿大胆进行探究,寻找答案。在嬉水池中,教师投放一些不同材料,让孩子去发现什么会沉,什么会浮,拿吸铁石吸,什么能吸,什么不能吸,幼儿带着为什么去寻找真正的奥秘,教师在班上养一些蚕,利用自然角,搞一点小种植,让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在观察中发现知道了蚕的生长过程,也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认识是什么植物,通过环境的创设,教育幼儿明辨是非道理。教师以关心、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让幼儿在生活实践中体验,这种亲身体验获取的知识能让幼儿终身受益。如果用单一呆板的言语去说教这些问题,幼儿不但似懂非懂,还会降低学习积极性,遇到困难还会胆怯,这种知识的传授在幼儿头脑里只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心里环境和社会环境,只有充分利用周围能利用的教育资源,才能使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扩展思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强调的环境不仅指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一切空间,而且还包含了幼儿在任何时候地方生活的一切空间和受影响的一切因素,积极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蕴藏在大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变自发、偶然的环境影响为环境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从习得理论出发,我们认识到,幼儿最有意义的经验不是那些孤立的、某个领域的经验,而是那些相互联系整合的经验,引导幼儿获取这些经验,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理解、创造和应用,这是幼儿教育内在的引导幼儿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让幼儿带着或深或浅的素质教育的烙印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同时也让家庭、社会和其他相关场所都渗透素质教育思想。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大势所趋,有很多理论、方法和途径值得我们去不断学习和探索,让我们不断努力,以前瞻性的眼光抓紧幼儿期的素质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全面的、积极主动的健康发展,满怀自信地去迎接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