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用药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全、家庭的幸福,根据相关的“儿童安全用药大调查”显示,儿童不合理用药高达12%—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12.9%,接近成人的两倍。调查显示,目前烟台市儿童群体安全用药问题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儿童用药成人化现象严重
家住开发区的孙女士是一位新生儿妈妈,近日,她发现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左眼总是分泌眼屎。考虑到孩子还小,孙女士打算先不去医院,在附近的药店给孩子买点儿药。当她跑了两家药店后发现,根本没有专门针对婴幼儿的相关药品。去了两个药店都没有专门给婴儿用的,有个成人的滴眼药水,上面写着儿童用量酌减。“在小于1岁儿童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尚未建立,说实话不敢用。”孙女士说,“说明书上这么写的,我哪敢用?但是药店说就只有这一种,其他的更不能给孩子用了。”在给孩子用药问题上,孙女士感到很迷茫。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药品说明书中针对儿童用药的描述基本上都是“小儿慎用或酌减”、“酌情酌量使用”、“谨遵医嘱”等模糊概念,缺乏明确的儿童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儿科医生认为,所谓“酌减”等模糊表述,是依据孩子体重和体表面积减量,而如何减量,则靠医生临床经验和儿童胖瘦差异等情况进行换算,这样不仅难以保证儿童用药的精确度,还会因随意改变药物原有剂型,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会增加毒副作用。
毓璜顶医院儿内科副主任万代红表示,部分儿童家长对儿童用药安全认知不足。很多家长缺乏对家中药品的安全储存意识。调查显示,有86%的家长想起来才检查,甚至从不检查家里的药品;48%的家长把儿童药和成人药放置在一起;21%的家长选择把药品放在成人易取的地方即可。同时,部分家长为了快速治愈孩子疾病,要求医生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容易造成孩子的生长问题、消化吸收问题、肝脏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后遗症。
儿童用药品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儿童用药品种少、规格少、剂型少,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根据国家食药监局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药品尚不足60种,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尤其是粉末吸入剂、栓剂、糖浆剂、滴剂、气雾剂等种类更是有限。记者通过对烟台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药房开展的调查情况看,儿科用药的比率普遍较低。可以说,儿童专用药品品种、剂型的缺乏,是直接导致儿童用药不合理、不安全的原因之一。
目前,儿童给药剂量多依据成人剂量,再通过体重换算、体表面积换算、年龄换算等方法来确定。在业内人士看来,儿童是成人的起点,而非成人的“微缩版”,具有其本身的生理特点。将成人药酌减给儿童使用,缺乏科学依据,无论按体重还是年龄换算给儿童服用,背后都存在隐患。
以按体重酌减为例,首先,儿童和成人用药的成分要求并不一样。其次,按照换算方法,有的药片孩子只能服用1/4片甚至1/8片,这样的切分,别说是—般家长,即使是医院的药剂师难度也很大。而剂量不准又不是一件小事,很多药服用时剂量正负误差不能超过5%,少了耽误治疗,大了是不良反应甚至要命。
《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在中国6000多家制药企业中,专业的儿童用药制造商仅10多家。目前儿童患病数量占患者总数的近20%,而在常规药品中,与3600多个成人处方药相对应的是,儿童专用药只有60多种,不足1.7%。儿童用药短缺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临床诊疗工作。
逢病必去大医院,儿科医师人才缺乏
儿科医师人才缺乏,也导致儿童用药问题的严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儿童总人数约为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但是儿童专科医院仅有68所,占全国医疗机构的0.42%;儿科床位25.8万张,占全国医院床位数的6.4%。按发达国家的标准,目前我国至少还存在20万—30万名儿科医师的缺口。这种情况在县乡村等基层更是尤为突出,一些地方医院以及社区诊所儿科医生资源更是十分匮乏,甚至有的乡镇、社区诊所根本就没有专业的儿科医生,这也导致了儿童的看病难,用药问题频繁发生。
“我家宝宝生病,都是去大医院,大医院正规又保险,小医院和社区医院出了事谁负责。”家住华茂小区的刘女士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记者了解到,全面二孩后,儿科医师紧缺及儿科医疗资源的紧张问题越来越严重。儿科疾病还有明显“淡旺季”,每当季节转换,气温突变、寒暑假等特殊季节,儿科内就会出现拥挤场面,大医院儿科或儿童医院一个医生一天要看百个左右的病号,但前往社区医院就诊的儿童寥寥无几。
许多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根本没必要到大医院儿科甚至专门的儿童医院来治疗,更不需要住院,在基层医院就可以看好。家长逢病必去大医院,儿童就医数量激增,加剧儿科医师的紧缺。目前大部分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少数医院,优秀的儿科医师往往不愿“下沉”到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居多,专业的儿科大夫少之又少,导致资源配置的失衡。
面对一些新的症状,社区医生能力有限,就很难再挽回家长信任。专家建议,社区医生需要不断通过自学、参加学术会议或选修课程等进行专业“充电”。同时,要实现儿童医院、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联合转诊”,儿科医护人员和病床紧张的程度将能得到缓解,还能将更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重症患儿。
建议加大对儿科药物研发力度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家长应携起手来,共筑儿童用药安全防线,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加大对儿科药物研发力度。食药监局等部门应对儿科药物给予优先发展,加大儿童新药开发力度,根据儿童身体状况等用药特点,开发出更多、更适合儿童使用的药物。建立鼓励儿童用药研究开发、生产配套政策措施,如设立专项儿童用药研究基金,为儿童用药研制开发、审评审批提供技术支持。加大对儿童专用药生产企业政策倾斜力度,在税收减免、研发支持等方面给予制药企业重点扶持,让企业有合法的利润空间,提高企业积极性。
加强儿科医生培养。进一步深化临床医学(儿科方向)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改革,在医科高校扩大儿科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实施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免费培养计划,破解儿科“医生荒”。同时,可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并承诺毕业后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
建立健全儿童用药再评价系统。利用现有的药物资源,建立儿童用药再评价系统,通过安全性、有效性、服用剂量等方面的评价,使更多的上市药品更适合儿童。可参照发达国家模式,建立医院层面的专家委员会或药物治疗小组,或通过各儿科专业学组,形成专家共识或用药指南作为依据。加强药物配伍研究,制定儿童药物配伍禁忌表,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的安全用药绝不单纯是药物本身、开药的、或者是吃药的,很重要的是儿童的家庭,家长要有儿童安全用药意识。建议加大对家长的用药安全教育,注意安全剂量,注重安全储存,做好用药记录等,确保每一名儿童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