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解读奶业质量报告 不宜盲目乐观

观察

2016年08月17日

“我国首次发布奶业质量报告 整体达国际标准”,这个新闻看起来很提劲。据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5%;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8月16日新华网)。

一系列数字,确实亮眼:九成九的抽检合格率。几乎可以说一年下来,抽查即便严苛地看,也是近乎“完全合格”的。照此说,当下无疑已算乳制品最安全的时期了吧?可惜,上次说类似这话的人,却面临“嘘声一片”。大致上个月这个时候,在食品安全主题论坛,一位专家型嘉宾发言,大意就是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阶段。他或也有数据佐证,但民众却与专家观感截然相反。你可以说这里有惯性质疑成分,却不能怪民众不理性。

回到乳企年度报告,一边是“百分百”的品质背书,一边却是民众撇嘴围观。乳协自说自话的“乐呵”,换来的却是民众和市场的“呵呵”。这种真实的撕裂感,竟就发生在上述院士级专家“史上最安全”的乐观得有些盲目的判断,和“连续七年百分百合格”的乳业数据支撑下,好似两方不是处身于同一社会舆论场。

院士说食品“史上最安全”,结果因自身与粮企有关的身份而遭疑。同样,奶业质量报告,则就是行业协会主导发布的。这里的公信力问题,就如乳业质量危机一样,变得复杂起来。虽然报告看似也是在“农业、工信、商务、卫计、质检、食药监等部委指导和支持下”出台,但这就如五年前那次乳业“新国标”之争一样。同样也是诸多部委联合介入,但那次被舆论悲愤称为在“‘生鲜乳’蛋白质、菌落总标准数”上倒退 25年的标准风波中,最终不还是各部门利益之争的妥协结果?

何况,回到这个最值得关注的生鲜乳蛋白质、菌落总标准上,这里直接比了三个国际标准:“乳蛋白、乳脂肪平均值都高于国标,也高于美国标准,体细胞平均值低于欧盟限量值、菌落总数平均值低于澳大利亚限量值。”这个灵活的“货比三家”,透出的不是全方位胜出的自信,倒像是田忌赛马式精心算计,既无“比上不足”的国际通则,那我不妨“比下有余”。

泛而言之,模糊的国际标准也只是最低安全阀值,而乳企振兴之路,不必只盯下线,不妨自设更有追求的安全营养的中国高标。如果我们自己国标就是国际领先标准,那哪还要小心翼翼跟“最弱”国际底线标准一一比对?

消费者为代表的市场投票,远比行业协会自封的“年度百分百、国际及格线”更有意义。只有挽回民众信任,只有市场真正崛起,那时即便不开这种都是九成九或百分百的数据大会,乳企也有底气傲视国际市场。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