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鹏鹏聪明、懂事,在幼儿园是个乖乖孩子,可回到家里,就变得很奇怪,经常自己无故生闷气,有时还自己捏自己,弄得身上到处都是青斑,每每咬手指咬出血来都无所察觉。父母无计可施,带到医院检查,心理医生称鹏鹏此行为属典型的自虐行为,是心理障碍所致。原因是鹏鹏父母常常以自己的思维去要求他该怎么说话,该学什么,该做什么。
14岁的英国少女汉娜受到湿疹困扰多年,并由此引发抑郁症,她在某社交网站注册的主页上贴出照片,发布求助信息。不料,随后几个月的回帖中竟充斥了“丑女”、“肥婆”和“去死吧可怜的家伙”等评论和字样,持续的恶毒谩骂和人身攻击最终令这名14岁女孩不堪其辱,精神崩溃而上吊自尽。汉娜之死引发了全球对网络暴力的极度关注。
打人的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这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宝宝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杯……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一位女士带着儿子来找心理医生咨询,说她儿子胆子太小,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从不主动结交新的朋友,更不用说参加幼儿园里面那些大大小小的比赛了。她担心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将来会适应不了社会。
有位妈妈说,她回家的时候,发现孩子和爸爸在撕扯,原因是孩子玩一个类似金箍棒的玩具,浸水后甩着玩,把上面的水都甩到了别人身上,爸爸和周围的人都提醒他不要这样,但他继续甩,反复提醒之后,爸爸一怒之下把孩子的玩具给扔了。孩子就撕扯着要把爸爸的手机也扔了。
常言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并非空谈,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不到3岁的宝宝,平时乖巧听话,却不知为何会突然挥动小手打父母、客人、玩伴,这一习惯让妈妈们很纠结:宝宝是否知道自己在“打人”?怎样才能改掉宝宝打人的习惯?在此,我们分析了宝宝爱打人的四大根源及引导方法:
自卑是一项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免孩子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专家认为,自卑的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
父母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灿烂的笑脸,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乐。然而,幸福的童年绝不意味着只有笑脸,幸福也不意味着拒绝哭泣。相对于笑,哭可能更接近于我们的本质。
你知道,通常孩子制造麻烦的时候,爸妈的第一反应通常是错误的!有时大人的直觉式反应颇具威胁性,这在面对超速行驶的来车,或是恶意性的侵犯或许有用,但面对我们最珍爱的家人,却反而容易伤了他们脆弱的心灵。
孩子才2岁,但是看到别人家5岁大的男孩子就要亲人家,弄得人满脸湿乎乎的,避之不及,但是孩子自己没有觉察,让做家长的很不好意思也很困惑,宝宝为什么这样做呢?其实,有的孩子天生有强烈的情感需要,这些孩子当中,有些会把爱藏在心理,有些则是喜欢热烈的表现出来,这样才会觉得自己的爱有了寄托。所以,孩子喜欢和人亲热只是在表现自己喜爱的一种方式,又因为年龄小,没法读懂他人的身体语言,不明白地方并不喜欢自己这样。
在家长的世界里总是充满条条框框,自认为孩子“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家长用成人的视角指导孩子成长,教育孩子成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孩子以下这些行为,家长最好不要制止,以免对孩子成长发育不利。
自控力的发展对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极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一项研究证明:在儿童期就能显示出良好自控力的孩子,在成人期极少成瘾或犯罪,并比那些冲动的孩子更健康更富有。那么为什么一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那么好,而我的宝宝却缺乏自控力呢?先来看看孩子缺乏自控力的6大根源!
0~3岁的宝宝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些性格的偏差会在身上出现,父母如果无视孩子这些偏差,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主要特征。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