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是体检报告上常见的异常指标之一,多数情况下它悄无声息,却偷偷“糊”住一根又一根血管。


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明明不胖,也没有大吃大喝,怎么就血脂高了呢?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总结让血脂失控的生活习惯,并支招如何把血脂降下来。
5个习惯让血脂飙升
血脂是血液里的必要成分,也是维持我们正常生理机能的必需物质。
化验单上常出现的五个血脂指标有: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和脂蛋白(a),血液中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血脂异常。
很多人的血脂“失控”都是无意识的,以下5个不起眼的习惯可能让血脂飙升。
1
不吃早餐
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细胞》上发表的研究显示,长时间不吃早餐,会使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增强,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增加,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升高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2
常吃夜宵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研究发现,吃夜宵同样会导致“坏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好胆固醇”下降。
浙江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丁芳介绍,我们的身体有一个“生物钟”,除了帮助我们调节各种生理活动,还会影响代谢,其中包括血脂的调节。“不吃早餐”“吃夜宵”打破了这个生物钟的规律,影响身体正常代谢,最终导致血脂异常。
3
爱喝甜饮料
过多摄入的糖分会在体内转化成甘油三酯。与不常喝甜饮料的人相比,喝甜饮料较多的人平均“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更高,血糖也容易飙升。

4
吃得油腻
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内科主任医师郭艺芳表示, 吃一顿油性大的饭菜,餐后两三个小时期间,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会升高2~3倍,大约需要8小时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高脂饮食不仅会导致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还会诱发血管的炎症反应,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多方面不利影响。
5
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生物钟紊乱的人身体负担较重,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循环和代谢功能降低,影响脂肪的代谢。
实际上,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造成血脂升高,血糖、血压也可能出现异常。
血脂超标,身体这样提醒你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孙涛表示,血脂超标的早期表现不明显,随时间推移,可能出现以下躯体信号。
皮肤出现黄色斑点
血脂水平升高,患者皮肤表面会形成类似黄色瘤样的斑点,通常出现在腹部、膝盖和肘部。
此外,高血脂会引起下肢缺血、皮肤营养供应障碍,出现皮肤脱屑、干燥和皱褶,以及脚趾甲变薄、变脆、纵向或横向裂缝。
手脚发麻
手脚处于身体末端,本身血液供应就较弱。当血脂问题影响血液循环时,手脚更容易出现麻木感。

血脂增高还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引发炎症反应,甚至对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干扰神经信号正常传导。
胸闷、气短
过多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会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血液流动。当心脏的冠状动脉受到这种影响时,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胸闷。
晨起头晕、头痛
血脂异常可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引发大脑短暂性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头晕。其引发的血管变化,还可能刺激神经,导致头痛。
眼球边缘出现灰白色圆环
这种情况常见于老年人,标志就是黑眼球边缘有一个灰白色圆环,宽度大约2毫米,不痛不痒,视力也不会下降,偶尔见于血脂过高的中青年人。

控血脂,做好5件事
血脂水平高,除了进行医学干预,还可进行生活方式调整。
好好吃饭是关键
合理膳食对血脂影响较大,主要是限制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限制油脂摄入总量,20~25克/天,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摄入。
采用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替代饱和脂肪酸(动物油、棕榈油等),避免摄入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等)。
每天禽畜肉摄入量不超过75克(一个手掌心厚度及大小的肉类约50克),红肉尽量选瘦肉。
增加蔬菜和水果、全谷物、膳食纤维及鱼类的摄入。本身血脂不稳的人群,建议每天吃1斤蔬菜、吃鸡蛋不超过1个,每周吃2次三文鱼等深海鱼,戒烟限酒。
坚持规律运动
保持适量运动,有助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质代谢。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有氧运动,游泳、快走、骑车都是不错的选择。
做踝泵练习
睡前做踝泵运动(勾脚练习),通过踝关节的运动,起到像泵一样的作用,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
平躺或坐位,大腿放松,在没有疼痛或只有微微疼痛的限度之内,缓慢、用力地尽最大角度向上勾脚,20次/组、每天3组。

积极控制体重和腰围
进行体重管理,但要注意,每月减重不超过体重的5%,避免营养不良。
定期监测血脂水平
对于普通人来说,建议<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40岁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血脂检测。
如果发现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更要注意养成健康的作息,合理饮食,规律锻炼。▲
转自:生命时报



产品与服务
关于亲贝网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