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早期无症状、肌肉量下降,警惕骨质疏松症

知识百科

2023年10月27日

  小丽/画

  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是“强肌健骨,防治骨松”,呼吁各界共同关注肌肉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密切关系,更好地应对骨质疏松带来的危害。骨质疏松又被称为无声的流行病,它无声无息地在体内发生、发展,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骨损伤。因此,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与预防至关重要。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张峥

  腿总是没劲儿、发软,睡觉时容易抽筋,或者坐下时稍微用力甚至打一个喷嚏竟然就骨折了,老年人如果出现这种问题,通常是骨质量不好,要当心骨质疏松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严重问题。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医学科及骨质疏松诊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范斌介绍,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又被称为无声的流行病,它无声无息地在体内发生、发展,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骨损伤。因此,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与预防至关重要。

  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是“强肌健骨,防治骨松”,呼吁各界共同关注肌肉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密切关系,更好地应对骨质疏松带来的危害。

  早期无症状,肌肉量下降引发并加速骨质疏松症

  范斌介绍,骨质疏松症一般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骨质疏松及特发型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则是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等,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或咖啡、浓茶,钙及维生素D缺乏,体脂量过低等。患者在骨质疏松症的早期,一般感觉不到任何不舒服,即使有些症状也不明显。随着病情加重,临床上可表现为骨痛、身高缩短或驼背以及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髋部、椎体或前臂远端等常见部位骨折。

  据统计,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和高危人群总数已达2亿。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每5人、男性每7人中即有1人患骨质疏松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还会进一步增长。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梅教授介绍,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相伴而生,肌量下降会引发并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而骨骼强度降低也将促使肌肉量减少和功能退化。肌肉减少症群体的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但又常常被忽视,因此要重视肌肉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联,以便更好地应对骨质疏松症,并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

  女性50岁、男性60岁后,更易出现骨质疏松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激素分泌水平降低,影响钙代谢和钙质吸收,会造成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通常女性在50岁、男性在60岁后,易出现骨质疏松。

  福州市第一医院骨科主任林昌慧介绍,她所在医院骨科一年要接诊三四百例因骨质疏松症而导致腰椎椎体、胸椎椎体、髋关节等部位骨折的老年人。“很多患者直到出现骨折了,才知道自己是因为骨质疏松症而导致的。”

  林昌慧表示,许多老年人常因提重物、跌倒后造成腰椎、胸椎等部位骨折,但因当时疼痛不太明显,患者往往不在意,没有及时就医,从而形成陈旧性脊柱骨折,脊柱会被压缩变薄。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生活不便和其他症状,甚至造成长期卧床和瘫痪等严重后果。

  骨质疏松性骨折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包括剧烈疼痛、长期康复、长期残疾、生活质量下降和独立生活能力丧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主任林华教授表示,在我国,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平均每10人就有3~4人发生过跌倒。而跌倒性骨折的主要部位为髋关节、脊椎骨、手腕部等处。其中髋部骨折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女性一年内的死亡率在20%~25%,男性则在30%~35%,远高于肿瘤等疾病的死亡率,凶险异常。

  林华解释,老人骨折后卧床至少持续6周到3个月,这一过程可能会引发四大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和泌尿系统感染。对于老年人来说,以上每个并发症都十分致命,并可能造成多器官衰竭。

  林华提醒,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老年人的摔倒当成骨折的“原因”,却很少想过摔倒或许只是骨强度下降,骨质疏松所引发的“后果”。由此可见,预防骨质疏松,将骨质疏松骨折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

  骨质疏松可控可防,要多晒太阳、多锻炼

  虽然老年人骨骼会退化,易发生骨质疏松症,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可控可防的慢性疾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延缓这一退化过程,从而延缓和减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生活中如果有这些情况,就需要特别注意:50岁以上的人走平地摔伤发生骨折;老年人身高下降超过4厘米;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身体虚弱和体重不足;父母有骨质疏松或髋部骨折的病史。

  根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制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措施包括:

  1.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建议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0.8~1.0克,并每天摄入牛奶300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2.充足日照。建议上午11:00到下午3:00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取决于日照时间、纬度、季节等因素),每周两次,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以免影响日照效果。但需要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

  3.规律运动。运动可改善机体敏捷性、力量、姿势及平衡等,减少跌倒风险。运动还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适合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及抗阻运动,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肌肉力量练习包括重量训练,其他抗阻运动及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和乒乓球等。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骨质疏松症患者开始新的运动训练前应咨询临床医生,进行相关评估。

  4.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过量饮用碳酸饮料。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务委员于康教授提醒老年人,肌少症会增加老人跌倒、骨质疏松、骨折和全因死亡风险,不要越老越追求苗条,相对于“有钱难买老来瘦”,更应该倡导“有钱难买老来‘瘦肉’”。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专家范斌特别提醒,一旦诊断为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FRAX(骨折风险评估)评分为高风险,就要同时启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促骨形成药物、抑制骨破坏药物以及其他药物,如维生素K2、中药等。

  专家强调,治疗骨质疏松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单纯补充钙和维生素就可以的,而是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运动康复和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在内的综合性、长期性治疗过程。

  相关链接

  如何快速

  自测骨质疏松风险

  如何发现骨质疏松的风险?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夏维波教授表示,当人感到肌肉无力、爬楼困难、提东西没有劲儿时,应当意识到肌肉和骨骼的流失。他提倡40岁以后开始骨密度筛查,及时了解骨骼健康状况。

  步速。调查显示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人群的步速明显低于正常群体,步速测试同样可用于肌少症和跌倒风险的筛查与评估。如果步速等于或低于0.8米/秒,提示应当进一步进行肌肉量和骨密度的检查。

  小腿腿围。更为简便的方法是测量小腿腿围,小腿最粗处腿围小于33厘米,或者用双手食指和拇指环抱小腿最粗处,如能够抱住,则提示存在肌少症风险,应进一步进行肌肉量和骨密度的检查。

+1

来源:中国妇女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