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孩子护着自己的玩具,是自私吗?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行为心理

2025年09月09日

  “这是我的!不许碰!”家里的小可爱双手紧抱着玩具,对前来做客的小朋友发出“警告”。一旁的您是否顿时感到尴尬,连忙打圆场:“别这么小气,要给小朋友玩呀”?

  这样的场景在许多家庭中都上演过。孩子表现出强烈的“物权意识”,常被成人误解为“自私”或“占有欲强”。但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

  不是自私,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是孩子物权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开始通过“我的”来认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自然表现。

  在这个阶段,孩子捍卫自己的物品,其实是在说:

  “我正在认识什么是属于我的”

  “我需要安全感”

  “我在尝试建立界限”

  这时的“护东西”行为,与道德层面的“自私”有本质区别。真正的自私是不顾他人感受、一味索取,而孩子只是在进行正常的心理发展。

  盲目“分享”可能伤孩子更深

  许多家长为了面子,会强迫孩子分享,这种做法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1.   破坏安全感: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东西不被保护
  2.   产生困惑:为什么我的决定不被尊重?
  3.   学会虚伪:为了讨好大人而假装分享

  聪明家长这样做

  1. 尊重孩子的物权

  在孩子不愿意时,不要强迫分享。可以说:“这是宝宝的玩具,你可以决定是否给别人玩。”这既尊重了孩子,也教他尊重别人。

  2. 提前做准备

  有小朋友来访前,让孩子收起特别珍爱的玩具:“这些是你特别喜欢的,我们收起来。这些玩具可以和大家一起玩,好吗?”

  3. 引导而非强迫

  通过绘本、故事等方式,让孩子理解分享的快乐。例如:“小熊把玩具分享给小兔子,他们一起玩得更开心了!”

  4. 树立榜样

  家长平时可以示范分享行为:“妈妈的苹果分给你一半”,“爸爸的书可以借给叔叔看”。

  5. 允许说“不”的权利

  当孩子能够安心地说“不”时,他才更有可能真心地说“好”。被充分尊重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学会分享。

  什么时候需要警惕?

  虽然物权意识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可能需要适当引导:

  1.   4-5岁后仍然完全拒绝分享任何物品
  2.   对自己的东西表现出过度焦虑
  3.   同时伴有其他社交困难

  记住这句话

  “懂得维护自己界限的孩子,将来才能更好地尊重别人的界限。”

  下篇文章我们将讨论《孩子被打,要不要教他打回去?》,敬请期待。

  亲爱的爸爸妈妈,下次当孩子再次紧抱玩具说“这是我的”时,请给他一个理解的眼神。这不是自私,而是成长的声音。

+1

来源:网络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