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日常里,最常听见的莫过于这一句:“妈妈/爸爸,我想再玩10分钟!”
明明说好了要回家、要吃饭、要写作业,孩子却总在这时候“讨价还价”。强硬拒绝,可能换来一场哭闹;一味妥协,又怕规则尽失。
其实,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再正常不过——他们正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突然被打断,自然不舍。而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回应,既坚持原则又不伤感情,却是一门艺术。
直接说“不行”容易引发对抗,但说“好吧”又会失去边界。高情商的父母,往往懂得用几句话,既接纳孩子的感受,又温和而坚定地执行约定。
举个例子:
孩子:“妈妈,我再玩10分钟积木好不好?”
你:“看得出你还没玩够呢,这个城堡才搭了一半对不对?(先共情)但我们约好了六点吃饭,大家都等着呢。你是想现在收拾,还是再玩三分钟然后自己关灯?(给予有限选择)”
孩子:“三分钟!”
你:“好,妈妈相信你。定时器一响你就自己关灯,好吗?(赋予责任)”
这其中没有怒吼和妥协,却包含了亲子沟通的三个核心:共情、选择与信任。
第一步:共情——代替冷漠拒绝
“我知道你还想玩,这个游戏太好玩了!”
一句简单的共情,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大脑首先需要处理情绪,才能处理信息。当他觉得你站在他这边,对抗情绪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步:给出有限的选择——代替强硬命令
“你是现在收拾,还是再玩三分钟之后收拾?”
选择权会给孩子一种控制感,更容易自愿配合。但注意,选项要少且都在你可接受的范围内。
第三步:表达信任——代替步步紧逼
“妈妈相信你时间到了就能停下来。”
这句话暗含鼓励和正面期待,孩子往往愿意努力去兑现这份信任。
除此之外,还有些实用小技巧:
提前预告:“我们再玩十分钟就要回家哦”,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视觉化时间:用沙漏或计时器,“沙子漏光我们就出发”,时间变得具体可见;
游戏化过渡:“我们来比赛收玩具!”或者“像小火车一样开去洗手吧!”
当然,世上没有百分百奏效的方法。偶尔孩子还是会闹情绪,这很正常。重要的是我们始终保持耐心与一致性。
规矩不用吼来立。用爱和理解设定的边界,才会真正被孩子记在心里。
下一次,当那声“妈妈,我再玩10分钟”再次响起,不妨微笑着蹲下来:“宝贝,你是不是还没玩够呀?”
你会惊讶地发现:当你不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他也会愿意走向你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