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长沙理工大学)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知名作家马伯庸自曝儿子不爱阅读、作文“拉胯”,他不得不硬着头皮送娃去作文班。这位以笔墨为生、常常向外人讲述文学意义与写作道理的作家,面对儿子的语文学习,却显出一份寻常家长的无奈。这番话在引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映照出无数家庭中那种共通的育儿焦虑:即便父母在某领域成就斐然,却未必能复制出一个同样的孩子。
这种代际复制的幻觉自古就有。从“龙生龙,凤生凤”的传统俗语,到现代社会里学霸父母养出学霸娃的标签化叙事,我们早已习惯将父母的能力与孩子的未来绑定。尤其是在育儿焦虑弥漫的当下,很多父母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成功当成了孩子的人生标配。自己擅长写作,就觉得孩子该有文学细胞;自己是高学历,就盼着孩子成绩拔尖。仿佛孩子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父母成就的续集,一旦孩子偏离了自己预设的轨道,焦虑便会随之而来。
可就像马伯庸的儿子也需要上作文班,物理老师的孩子物理照样不及格一样,代际复制不过是一个个幻觉而已。孩子的成长从不是父母人生的复刻,因为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节奏与偏好。
有人把“高知父母”的力不从心归为命,可究其根本,不过是我们忽略了个体的独特性。一个人无论出生在怎样的家庭,都带着自己的兴趣、天赋与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来到这个世界。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或其他任何领域的卓越,本质上来自个人特质、兴趣与环境的独特结合。它无法像财产一样被继承,也不能如手艺一般被直接传授。曹丕早在《典论·论文》中就有点明:文以气为主,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写作如此,其他很多能力亦如此。
孩子没有按照“父业子承”的剧本来走并不为奇,我们要反思的是,当代育儿文化中那种强烈的复制执念从何而来?一方面,社会舆论仍习惯于用单一标尺去衡量孩子的成败;另一方面,不少父母也将自我价值过多捆绑于子女的表现上。一旦孩子未达预期,焦虑与挫败便油然而生。
但教育真正的本质,或许并不在于复制上一代的成功,而在于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作者。正如马伯庸的创作理念: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虚构鲜活的叙事,育儿何尝不是如此?父母所能做的,是提供稳定和支持性的环境,尊重孩子的节奏与兴趣,陪伴而非主导他们的成长。某种程度上,像马伯庸这样选择送孩子上作文班,反而体现了一种清醒和谦卑。他并未执着于亲自传授写作秘诀,而是把专业的事交还专业的人,把儿子的学习权交还给他自己。这种放手,不是放弃,而是相信孩子自有其成长路径。
更进一步来说,我们或许应该建立起一种更加健康的成功观与亲子观。孩子不是父母的项目,不应被期望必须兑现某种预设回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健全、自主、能够感受幸福并投入生活的个体。无论他将来是否擅长作文、是否考上名校。
说到底,育儿从来不是一场复制成功的任务,而是一段父母与孩子共同探索的旅程。父母不是蓝图的设计师,而是同行者。只有放下复制自我的执念,才可能真正看见孩子本身的独特价值。正如每一部好作品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叙事,每一个生命,也应当拥有只属于自己的故事脚本。
成就无法复制,育儿何必焦虑。唯有走出幻觉,才能接近教育的本质与亲子关系的真相。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转自: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