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几招帮家长改掉坏脾气

情感

2023年09月18日

  家长给自己立规矩,不管多愤怒都不要马上发作。

  资料图片

  ■尹建莉

  在和孩子的“较量”中,家长要时时记住,只要发火就输了。家长若不和孩子斗狠比强,遇事有定力,有变通力,孩子就能从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

  家长要经常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好,是不是我做得不如别的家长好,或是我没看见自己孩子的好?在和孩子相处中,我原谅过他哪些错误?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重要,还是我出口恶气重要?比起那些天生残疾或生大病住院的孩子,我的孩子四肢齐全,身体健康,这是不是他给我的回报呢……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家长改善自己的坏脾气。

  控制脾气,多数家长只要在意识上到位了,就容易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但克制脾气对有些人来说是件特别困难的事,虽然明明白白地知道发脾气的坏处,却常常控制不住。每次发完火都后悔得要死,但依然免不了恶性循环。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试试下面几种办法:

  半小时效应

  家长给自己立规矩,不管多愤怒都不马上发作,即便无意中发作了,也要立即收住,告诉自己等半小时,一切都等到半小时后再说。在这半小时里做点别的事,凡能让自己感觉好些的事都可以做,比如浏览网页、玩游戏、吃东西、到外面走走、洗个澡或给好友打个电话等。一切有可能挑动脾气的事都不做,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挨过半小时后,人就会变得理性,该怎么做不该怎样做,基本上就清楚了。

  纸条仪式

  在特别想改变坏脾气时,写两张纸条。第一张描摹自己的坏脾气,把它的可恶白纸黑字地写出来,此纸条象征自己的坏脾气。第二张写下自己改变坏脾气的愿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两句话,此纸条象征自己的决心。然后,把第一张狠狠撕碎、烧掉或用其他方式销毁,感觉把坏脾气埋葬掉。把第二张贴到墙上或放到自己方便看到的地方,规定自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想发火,就必须先跑去看这字条,看完了再决定发不发火。或已开始发火,突然想到纸条,也要跑去看看。若纸条有效控制了火气,给自己一点任何形式的奖励;反之,也不要气馁,把这一张撕了,再写一张,重新鼓劲自己。以坚持看纸条这个仪式化的行为,在心里经常提醒自己,坏脾气一定能被有效抑制。

  意念疏散

  当火气一下子起来时,赶快把意念投注向自己身体内部,集中注意力寻找身体哪部分被怒火弄得不舒服了,是胸口憋闷,还是脑袋隐痛,或是手臂颤抖,然后把意念集中到那个不舒服的部位,想象有一团纯净的气体或清清的水流,轻柔地按摩着那个部位,把那里的浊气驱赶出去,身体越来越干净。这个过程最好伴有深呼吸,感觉纯净之气被吸入,浊气被呼出去……一次驱散不完就再来一次,直到感觉自己变得干净、平静、松弛为止。

  以上三种方法可以同时做,也可以选择其一,关键是坚持,反复练习。西方流传一句笑话:如何像卡耐基一样成功?答案是:实践,实践,再实践。套用这句话,完全可以说,如何成为一个不发怒的人?答案是:不怒,不怒,就不怒!在发脾气的时刻,没有比停止发脾气更重要的事情了。

  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自我改变意识上的自我控制手段,才会有效。当然,必须承认,天下没脾气的人很少。所以,也不要期待自己成为完美父母,不要有教育洁癖,否则会太焦虑,而过度焦虑对改善脾气并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实在没忍住,脾气发作了,至少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坚决不动手,只动嘴;二是赶快结束,不纠缠。不要非得讲什么理,明明白白开始的事,可以糊里糊涂结束,这并不影响以后的日子变得清朗。当我们变得越来越习惯于自我克制时,自我克制就变得越来越容易了。

  亚当·斯密认为,具有细腻、敏锐、慈悲性格的人,也是能够高度自我克制的人。我们俗称的体贴、善解人意、感同身受、有同理心等,都标致着人性的宽度和高度。人若不固执于自己的想法,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好,而不总是着眼于些许的不如意,脾气可能就会小得多。

  孩子逆反,说明他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选择的勇气,这总比事事听命于家长、没主见好得多。孩子成绩不理想,但他身体健康,心地单纯善良,这该多么令人欣慰。钱包被小偷偷了,要庆幸银行的存款没被人骗走;挨老板一顿训,就去庆幸自己好歹有工作有薪水。迈脚出门,平坦的路已铺到脚下;轻轻点击电脑鼠标,世界就展现在眼前……太多太多的恩惠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以感恩的心态度日,人世间回报给你的也是一份好心情;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氛围,家长自己更受滋养。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人的境界升华需要自身一点点修行。当我们能宽容、豁达地面对一人一事时,已在不知不觉中对世界抱有无怨的情怀了。不发脾气地教育孩子,才更容易给予孩子更多的正能量。

  (作者系“尹建莉父母学堂”首席导师、作家,著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

+1

来源:中国妇女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