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我不想成为像你一样的父母”,与原生家庭和解,就是一场骗局?

情感

2023年02月23日

  原生家庭”这个词语,还真是屡见不鲜。

  前段时间,我们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不要把所有的过错都怪罪于原生家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我和公司的伙伴们认真地看了评论,发现大家对这个观点褒贬不一。

  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并且诉说了自己的经历,觉得一辈子都难以和原生家庭和解。

  而且后者似乎占多数,大家普遍都觉得,是原生家庭影响着我们的个性和三观,未来的人生轨迹也会因为原生家庭发生改变。

  事实真的如此吗?与原生家庭和解,就是一场骗局吗?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我不想成为像你一样的父母”

  朋友圈里有个女孩深夜发文,控诉了原生家庭的不幸。

  她提到,自己从小就像孤儿一样,遭受父母的冷暴力,两人把所有的人生不幸,都归咎在孩子身上。

  懵懂无知的女孩,从小活在残忍的修罗场中,她越来越自卑敏感,把自己包裹得紧紧的,拒绝别人的靠近。

  直到成年以后,迫于现实的压力,女孩结婚生子了,她原本也希望自家能够振作起来,好好对待这个孩子,不让她遭受自己往日的苦难。

  可情感上却控制不住,女孩一接近那个小孩,就忍不住回忆起原生家庭的痛,最后她报复性地把自己的苦难再去复制给孩子。

  糟糕的原生家庭,就像一个魔咒,毁了两代人。

  看着女孩的经历,我顿时有些难受。

  与原生家庭和解,其实是一场骗局?

  想到了武志红老师说的那句话: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命运雏形。

  幼小孱弱的我们,从原生家庭中汲取养分,早期的世界观都是从中一片片拼凑出来的。

  它就像一个容器,容纳着我们的天真灵魂,我们最终成什么形状,全看这个容器是什么形状。

  早被改造好的孩子,被投入到“市场”中,发现自己的感情生活、亲密关系、行为举止都是被提前设置好的。

  无论我们怎么逃,似乎都逃不出原生家庭戴上的枷锁,我们最终越来越像原生父母。

  他们对子女冷漠无情,转移到了我和子女的关系上。

  他们性格暴躁,动不动就拿孩子当撒气筒,我们似乎也很难学着好好说话。

  他们婚姻失败,经营的夫妻感情一塌糊涂,让我们也对“婚姻”二字敬而远之。

  种种迹象好像都在指向一个事实:“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我们也许终其一生,都无法打碎重塑那个被容器改造好的小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滑入罪恶的渊薮中,与原生父母为伍,再去祸害下一代人。

  直到行至岁月终点,我们都无法与原生家庭和解,没有勇气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以上是多少人的心声?

  至于对错,私以为是没有绝对的答案的,毕竟每个人的想法不同。

  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遇上问题了,不想一门心思想着去报复和怪罪,而是想办法“自救”,努力往前看。

  为什么大部分人难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对于很多生活在原生家庭烙印下的小孩来说,他们觉得无法和过去和解,往往有以下原因——

  一是早年的创伤体验,让孩子们已经出开启了“自我防御”,为了保护那个稚嫩的自我,他们选择一遍遍重复父母的行为,复刻他们的人生,形成恶性循环。

  二是早期糟糕的家庭体验,抹杀了孩子的“自我”,导致他们丧失了抗争的意识,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抵抗曾经的伤害。

  而上述两个原因,导致了孩子们开始自暴自弃,选择带着原生家庭的疤痕过一生。

  当然,还有一种小孩,他们因为从小受父母的掌控,没有养出强大的“自我”概念,未来很难走出“巨婴”人设中,遇上一种问题就把错误归咎于原生家庭中。

  这类“伪受害者论”,也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特别是一些从小没有吃过苦的独生子女,很容易出现此类心态,需要父母尽早干预引导。

  如何降低原生家庭的影响?

  教育专家认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其实主要发生在幼年时期。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有了独立的思想和意识,他们受更多人、事、物的影响,三观被不断地塑造,原生家庭的影响力也会慢慢降低。

  当然,也不排斥一些共情的小孩,他们久久难以走出来,我们要关注的,也是这部分孩子,帮助他们降低原生家庭的影响。

  究竟如何可以完成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学会接纳自我。

  鼓励孩子们去建立新的依恋关系,让他们去重新探索人与人相处的边界,从中获得温暖和爱,慢慢重新找回自信。

  当然,这个过程必然充满着艰难,其中伴随着挣扎、矛盾、痛苦和迟疑,一点点小事都可能摧毁他们的信心,然后重新退到原地。

  但每一次的尝试,都值得被鼓励,希望各位受过伤害的小伙伴们能够学会接纳每个时期的自己,哪怕她不够完美,但愿意走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不断地被打碎、被重塑的过程中,找到不一样的自己,慢慢跟过去告别。

+1

来源:百家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