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的标准是什么?
我由衷地佩服这位父亲,他并没有在养育女儿的成功上沾沾自喜,而是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最后,他跟我们说:“我女儿在美国买了别墅,很多人都非常羡慕,我却越发觉得自己当年做得不够。现在我小女儿在500强里工作,每天都承受很大的压力,如果可以,我反而希望她能花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让自己更轻松一点。”
在世俗的标准里,只要一个人进入了世界顶尖学府,有着其他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和地位,这个人就是成功的。这种观念延续了千百年,很多家长也被这个观念驱使着。可是能达到这种标准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只能进一所普通的大学,有的甚至连大学都没有上过,做着一份平凡的工作。如果以前面的标准来衡量,除了金字塔上的那些人是成功的,其他人都是失败的。这也就造成家长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而本来最为重要的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否愉快,心理是否阳光却被放到了次要地位。正因为这种主次颠倒的作为,让很多孩子不仅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也失去了成年以后享受生活的心态。
回想当年,张国荣跳楼自杀的时候,我们多少人唏嘘和不解。我清楚地记得,当我们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身边一位男士感慨道:“唉,怎么就这么想不通呢!他多出名啊,我要是他的话,我做梦都能笑醒,怎么都不会自杀。”
我想,张国荣风光的背后肯定有着我们无法感受的痛苦。如果一个人不是对世界极端厌恶,对生活极端绝望,他是不会选择自杀的。近年来,名人自杀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些人在我们眼里,已经到达了财富和名誉的巅峰,本是值得所有人羡慕的人,却选择了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究其原因,这些风光和财富已经无法使他们眷恋这个尘世,他们在精神空虚和自己编织的牢笼里苦苦挣扎,最后只能选择结束生命。
如果一个人内心缺乏信念和宁静,再多的成功也无法为他带来真正的快乐。心理学家指出:幸福指数是一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如果只教会了孩子去追求名利、成功,而荒芜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他即使成功了,内心也不会快乐。
我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让孩子去努力、去成功了,而是说,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人生观,而不是给孩子功利主义的“熏陶”。只有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该如何努力,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让他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他才能在人生和成功之路上走得更远。反之,精神空虚的人,经常会找很多寄托物,有的寄情于游戏,有的沉迷于烟酒,甚至吸毒,而这些东西只能暂时麻痹眼前的痛苦,会使人越来越空虚,越来越迷茫。
若要让孩子终生觉得幸福,便要赋予孩子感受爱和享受生活的能力,而不是仅仅鞭策他去成功。 (来源:广州日报)选自陆语娴《爱的有分寸孩子才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