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孩子的人性
(1)转移法。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利用当时的情景特点,设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能吸引孩子的一些新颖的事物上去。
(2)听任法。当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时(如哭闹、撒泼等),在有安全保证的条件下,家长不去理睬他。当他感到哭闹等“武器”已经不灵时,他自然会停止哭闹。
(3)说理法。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家长可以利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方法,给孩子讲清任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使孩子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4)吸引法。家长可以从孩子任性的指向性和动机中发现一些蕴藏着的积极的可培养的心理因素,即所谓“闪光点”加以诱发和引导。
(5)后果报应法。在不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条件下,家长可以让孩子的任性行为发展下去,让孩子从任性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中,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认识到这类行为是不可取的。
(6)榜样暗示法。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家长可以用电影、电视或图书故事中的典型人物的具体形象、具体情节和行为活动给孩子看或讲给孩子听,使他从中受到暗示,得到启发和教育。
(7)“激将法”。一般说来,孩子的好胜心和自尊心都比较强,因此他往往最不喜欢别人说他不行。如果家长能机智地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特点,平时孩子不能控制的任性行为表现,也可能在“我偏会”、“我偏要”的心理状态下得到控制。
(8)预防法。孩子的任性表现,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家长可以注意观察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表现出任性行为,家长了解了这种特点后,当可能诱发孩子任性行为出现的那种情境临近时,家长可以事先给孩子提出要求,“约法三章”。
(9)委托法。孩子喜欢帮大人做些事,是以此表示自己长大了,并且对这些活动本身感到有趣。因此,当孩子发生任性行为时,家长可以委托他去完成某项新的力所能及而且是孩子感到重要有趣的任务。这样,既可以使孩子摆脱任性产生的情景,防止出现“顶牛”状态,又可以使孩子感到受信任,产生满足感。
(10)夸奖法。这里的夸奖并不是夸奖孩子的任性行为,而是针对孩子喜欢“听好话”、“戴高帽”的心理特点,用孩子过去好的行为或孩子喜欢听的话对孩子的任性行为作出其他原因的解释,为孩子“转变”、“搭梯子下楼”。这些方法有时也可以调动孩子自己的自尊心、同情心、上进心,控制自己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