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病例分析:天才是病吗?

素质教育

2011年03月10日

小华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妈妈带来看儿童精神科门诊。8岁的小华外表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劲,不但脸色红润,身体强壮,表达能力也非常强,对医生的问题回答得头头是道。从对答中发现他上个学期是班上的第三名,可见他十分聪明。问小华知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带他来看门诊?小华显得有点难堪,在医生的期望及母亲的严厉眼神下,小华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家里一再偷钱,在学校又常常捣蛋,使老师相信小华可能有些行为方面的问题,需要医生特殊的治疗。

但是,小华在描述的时候,表示自己实在冤枉,因为他认为所谓的偷钱不过是在家里“拿”了妈妈的钱罢了!尤其近来妈妈为了防止小华偷钱,一再地换新锁。但是这些新锁不到半小时又会被他打开。想想花了那么多功夫打开了锁,不拿一点钱实在说不过去,只好随手又“拿”了一点钱。当然这些钱转眼间就在附近百货公司的电动玩具部花掉了。这回事后,他老老实实地向母亲招认,没想到居然会引起那么大的震撼。至于在学校捣蛋的事,小华更不觉得自己有错了。因为每天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他随便看两眼就已经学会了,有的时候甚至觉得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题目实在太简单,做起来没有意思,反倒是故意地错一两道题,还可以引起一点儿比较有趣的小风波。虽然有的时候会挨一两下打,但总比整天一成不变地坐在那个固定的位置上有意思得多。如果再没有机会,他只好丢丢纸条,踢踢前后的同学,拉拉别人的领子,甚至弹个橡皮圈打到别人的屁股上……就这样,小华被看做班上的问题儿童。

在上述的言谈中,医生愈来愈觉得小华是个过于聪明的孩子,甚至怀疑他可能是个天才。当然,天天跟小华生活在一起的母亲也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最近为了排解小华这些过剩的体力与能力,已经开始额外地教他学英文。她发现小华的理解能力特别高,在短短的半年中,小华已经念完了初一的英文课本,现在正准备进行初二年级的课程。

随着上面的陈述,刻画出了一个更明显的轮廓,医生决定先让小华做个智力测验。果然不错,各种鉴定都证明小华的一切反应非常优秀,很多概念理论能力已达12岁以上的孩子,再仔细地评估,发现他智商高达157。换句话说,小华是个典型的天才,或许我们应该称小华得的病是“天才病”。

天才怎么会是病呢?有没有方法可以补救?补救之道又如何?似乎有待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忧喜参半的小华妈,临走前不得不叹息,多盼望小华不要那么聪明,因为在以往几年里,她实在受够了孩子的折磨,在未来漫漫的长路里,还不知肩头上的担子会有多么沉重。她既希望小华将来能被培养成一个真的天才,又非常担心,因为管教的不当,以及现行的教育制度,会使得小华由问题儿童变成问题青少年,甚至“问题成人”。最起码她已经开始忧心,不知该如何使小华偷东西、捣蛋的行为在短期内消失!

 

病例分析:

智商高的儿童,通常是指一般韦氏智力测验智商在130以上者。这种孩子往往在反应、学习以及体能上的表现都特别优异。但是,目前一般的学校教材都是为智商在100~120的儿童预备的,因此在现行的体制下,这些高智商儿童对于所学的东西,势必轻而易举地应付自如,并且还有余力再多学点新鲜的东西。若是不能适度引导这些天才儿童,发展其智能之所长,常常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走上歪路。就像小华,老师上课教的课程他只要随便看看听听,就已经懂了,每天的作业也能很快地做完,以致别的同学还在埋头苦读的时候,小华已经没有事情好做了。他既没有新的内容可以学习,又不允许他自由活动,只好自己制造一些新奇的花样来玩玩,当然捣捣蛋就成了在班上惟一的消遣。长久下来,他必然成为老师及同学眼中的坏孩子。假若老师逼得紧一点儿,他可以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是稍有疏忽,他就可能因顽皮过度延误了课业,而出现成绩忽好忽坏的情形。功课如此的不稳定,自然更增加老师的苦恼与困扰了。

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制度下,所谓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常常指的是不吵不闹,甚至失去了孩子的天真活泼而只知道好好念书,考进前三名的好学生。小华当然达不到这种“品学兼优”的标准。至于回到家里,因为在小家庭中,父母都忙于自己的事业,也不可能天天花许多时间来观察、教导他们这个天才的孩子,即使为他预备游戏及玩伴,对小华而言可能都因太简单幼稚而引不起他的兴趣,小华只好自己想些把戏来博得父母的注意。很明显,开锁与偷钱就成了他与父母斗智力的方式。

在与医生交谈中,小华清楚地提到,毎次做了坏事后自己也觉得不太应该,但是等到接受了责打与处罚以后,反倒觉得安心多了,好像已经为自己的捣蛋付了应付的代价似的。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的处罚,不但已经达到吸引父母关注的作用,也减少了自己的罪恶感,这岂不等于鼓励小华下次继续捣蛋及做错事吗?如此恶性循环,就好像滚雪球,愈滚愈大,加速小华成为一个问题儿童以致问题青少年甚至问题成年。由此看来,对待小华这样的孩童,以正面的鼓励代替处罚才是可行之道。

或许大家会认为小华是一个特例。但就美国的资料显示,目前美国15岁以下的儿童,智商在130以上者占2.2%,国内虽然没有类似这种大规模的统计,但就一般精神疾病的流行率与国外类似的情况看来,我们相信有关天才的统计数字与国外应当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怎能再忽视这些不算少的“大众”呢?所谓对高智商的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在今天,若是没有开始计划一系列特殊的教育方式,相信在20年后,我们仍然拿不出一套可行的办法,只不过是在社会上又多了一些智慧型的青少年帮派及犯罪方式。

所以,就小华这个例子,医生除了鉴定出小华是个天才以外,实在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措施来配合他现在所必须接受的教育方式,只能建议小华的母亲不要再教小华英文,最好让他学学法文、德文或艺术等这些以后在正规教育里学不到的东西,或是学一些永无顶点的学识。否则,当小华13岁时英文已经到了大学的程度,还要强迫他坐在教室念ABCD,实在是件很不合理的事,只会更增加他继续在班上捣蛋的机会。

当我们大家欢喜地迎接一些美国华裔的天才回国时,似乎更应该注意自己家里那个小捣蛋,他可能正是另一个被埋没的天才。多盼望在我们社会逐渐进步的今天,不但能够照应一些可怜的低能儿,也能重视这些格外优异的天才。

+1

来源: 作者:红雨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