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素质教育

2011年02月22日

孩子自主性发展的程度,将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

实验研究表明,从小抓孩子的自主创新,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孩子的成长中,如果用自主、创新这样一条主线来带动孩子素质的各个方面,把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等都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

什么是自主性?自主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按词义解释就是不依赖于他人,不受他人的干涉和支配,自我判断,自我行动。一般我们是从自主的态度和自主的行为两个方面来描述自主性的。

自主性是人的品格特性,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核。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这种基本素质体现在个体的自身特性与社会特性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特性方面有主体性、主动性、上进心、判断力、独创性、自信心等;社会特性方面有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等。在自主性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特性都融会在自主性态度和自主性行为之中,构成一个人的统一的品格特点。

儿童最初的自主性萌芽能否得到保持和发展,取决于成他的培养和教育。这就涉及到家长的态度和做法的问题。首先,应该正确地认识培养儿童自主性对于他未来成长和人格素质的重大意义,从而正确理解儿童的自主性要求;其次,家长和教师应该意识到身负着培养自己子女乃至一代人的基本素贡的重任。可以说,孩子们将来有没有良好的自主性素质,其大权是握在幼儿家长和教师的手中的。因此这种责任感的意识至关重要。遗憾的是,至今有许多家长,甚至一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最后,才是怎样培养孩子自主性的问题。

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是要解决儿童观和教育观问题。

在儿童观上,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孩子看成是被动的接受者,是一块白板,好画任意的图画。相应地,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也是灌输式的。不少家长教师都认为,我是教育者,你的听我的,我让你怎样,你就得怎样。但事实上,孩子是一个主动的发展者、主动的学习者。孩子吸收外界知识的过程,就如同人体吸收外界营养的过程,合胃口的食物才容易被消化吸收.转变成自己身体能利用的养分。和孩子原有认识水平相适应的知识才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在探究中不断理解,并纳入自己的知识娜之中。因此,在教育中,不但教师会影响孩子,孩子的反应也在影响教师。应该把教育看成双向交互影响的过程,即教育者在教孩子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了解孩子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思路和方案,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学习更为积极主动。

解决了指导思想问题之后,具体该怎样做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工作呢?

第一,不要阻碍他们自主性的发展。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欲望、要求都很鲜明,而且愿望与行为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当他们的欲望和要求受到成人的阻碍而不能实现时,这种心理受阻就会转移到情绪上,焦躁不安,易发脾气,甚至会出现食欲减退、睡眠不安。他们自己认为很正常的行为受到成人的抑制后,便会出现行动上的抗争,或情绪上的抵触。久之,就会导致情绪上的对立,对什么事都采取“我偏不干”的态度。于是成人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就增加,甚至有时会激化。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孩子自主性的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养成与成人对着干的态度,再或者放弃自主,滋长依赖性,或者削弱了排除束缚和干涉的能力等等。

第二,因势利导地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幼儿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性不断发展,这是儿童成长的趋势,教育者的责任是因势利导地促进其发展。为此需要了解儿童自主性的特点、缺乏自主性的表现,在指导自主性发展方面应注意的事项等。如前所述’自主性包含许多方面内容,这里仅就主动性一个方面简述一下。

主动性主要是指行为表现出自于行为者自身的内在要求(而非他人强制),而且经常有这类行为倾向。孩子生下来就有主动性,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三四岁第一反抗期的显著表现是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如果成人过多地压制孩子的反抗,就可能扼杀孩子的主动性。

孩子缺乏主动性的一般表现如:没有要自己干事的要求;情绪不稳定,随时爱哭;不容易适应集体生活,不能自发地参与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怎么爱说话,不爱与他人交流;做事情不积极等。指导这类孩子发展主动性应注意的问题有:成人不要过于保护,孩子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要善于倾听他的话,耐心地让他把话说完;对他要放手,但要经常注意发现了解他的长处和优点,并予以恰当的鼓励;避免使他受过多的挫折而产生自卑感,要鼓励自信;给他安排力所能及的事做,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等。

第三,自主性教育是融汇贯通的教育。

自主性的培养不是一时一事就能见效的,家长和孩子之间必须是心心相印,以心育心。教育只有融汇贯通于孩子的整个生活、活动、学习中,才能使孩子的自主性的各个方面和谐发展

+1

来源: 作者:红雨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