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孩子高档消费应遏止

素质教育

2011年01月25日

亲贝网(http://www.qinbei.com)讯,北京电视台曾在一年“六一”儿童节前后报道了当前儿童高消费的一条消息,说在某大商场里,一套幼儿用的内衣裤,卖到1千多元,一套儿童室内用具,包括小床、小桌椅等,竟然卖到几千元。虽然价格令人咋舌,但购买者却络绎不绝。

无独有偶,在我们对学校老师的调查里,教师们抱怨最多的一件亊,就是学生的高消费。他们说,在出去春游时,学生动辄抽出七八百元,帮老师垫付公园的门票费:吃中饭时,老师们吃的是简单的快餐,而学生们却三三两两地叫来丰盛的饭菜,大吃大喝。一个学生中考成绩不好,家长风风火火地跑到学校教导处,说:“你们开个价儿,多少钱能接着上高中!”有个老师实在看不过去,揶揄道:“您有钱,能让孩子上北京大学吗?那位家长竟然不知趣,继续口出狂言:“只要有钱,别说北京大学了,就是纽约大学,它也得要!”

像这样的家长和学生,虽然不算典型,但他们所代表的思想,却是当前经济转型期的“时代产物”,值得大家深思。

亲贝网育儿专家提出孩子进入高档消费的几大误区:

误区之一:时代不同了,现在的时尚是“笑贫不笑富”

一些收入高、思想“新潮”的家长认为,时代不同了,高收入必然伴随着高消费,否则,挣钱为了什么?这些家长,本人买房子、汽车,出入高档宾馆、高档饭店,装修房子十万八万。他们认为,财富是一种标志,是一种荣耀,能显示个人能力、地位。有钱总归不是坏亊。而穷,起码说明你没本事。曾几何时,我们国家推崇谁家越穷,就越光荣,政治上越可靠。那时是“笑富不笑貧”。而现在,用一些教师的话,是“笑貧不笑富”。在我们调查的郑州市某中学,学校从上级教育部门争取到一笔钱,准备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发补助。谁料到,在班上统计申请补助的学生时,没有学生举手,老师一再追问,“谁家需要补助?”不但没人举手,还惹来一片笑声。最后只能根据老师掌握的情况,在“不向全班公布”的承诺下,个别地向一些家庭其实非常困难的学生发了补助。这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自然,“笑貧不笑富”的思想,不是源于孩子们,而是来自大人,来自“先富起来光荣“的时代精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本身不是坏亊。一个社会里,有那么一部分人先走上小康,生活富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问題在于先富起来的这些人,怎样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怎样看待和处理金钱和孩子成长的关系。有一个笑话说,美国举世闻名的大财阀洛克菲勒,有一次外出办亊,住在一家普通宾馆的普通房间,宾馆接待人员问他:“您的儿子每次都住五星级宾馆的高级套间,您为什么住这么寒酸的房间?”他答道:“因为我没有一个像他父亲那样有钱的父亲。”洛克菲勒的话是在讽刺自己的儿子,其实也是在讽刺他自己:他成功地创造了财富,却没能成功地教育出一个勤俭持家的儿子。

手里有钱,收入不菲的家长们该想一想,金钱果真是万能的吗?金钱能买来令人舒适、愉悦的生活条件,有时也许还能买来官阶、地位,但却永远买不来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更买不来高尚的道德和精神世界。有钱也许真的能让自己的孩子上纽约大学,但有钱能买来获取诺贝尔奖的真才实学吗?有人说,金钱能给人以自由,这话没有错,但用金钱买来的“自由”是有限的。花几百元买来在高档游乐场两小时的“自由”,远不及在免费图书馆看两个小时有益的书籍带来的自由那么多。

富起来是好的,但“笑贫不笑富”是坏的,受害人是我们的儿女们。

误区之二:攀比之下的消费升级

攀比和“笑贫不笑富”的时尚不同,它是一种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来自他人”这一论断的典型表现。

一对新婚夫妻在筹办婚礼时,想的、说的最多的,大概是他们的朋友、亲戚、同事是怎样办婚礼的,如果条件许可,他们的婚礼应该怎样超过别人。

一对已婚夫妇本来没计划买某件物品,但当他们去了一个朋友家,看到别人有一件东西非常值得赞赏,便马上决定买这个东西,而且要比朋友家的更好、更上档次。

一个妈妈到幼儿园接送孩子时,发现自己孩子的穿着比别的孩子差,她会作出什么决定?当她带孩子到麦当劳吃饭,只给孩子买了一个小汉堡,而同桌上另一个孩子面前却摆了一大堆冰淇淋、奶昔,孩子会说什么?她会做什么?

记得50年代(那时还是笑富不笑貧的时代),我的哥哥爱打乒乓球,一直打到二级运动员,就是穷得买不起一副好球拍。哥哥向母亲央求多次,母亲就是不给买,最后还是因为邻居家孩子用一副好球拍气哥哥,母亲一气之下,才花5元钱给他买了一副日本进口的球拍。5元钱如果搁在现在,大概掉在地上人们都懒得拣,可在那时,5元钱大约等于一个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而且一副普通的球拍只要几角钱。可见,社会攀比与“时代精神”无关。

现在的妈妈,给1岁的孩子买价值上千元的衣服,孩子懂什么?她把孩子抱出去,还不是在显示自己?还不是把自己和别的妈妈比?

可是,当孩子开始懂亊之后,这种攀比就坏了。它使孩子消费欲望的“阈限”值逐渐升高。我要什么,你就得给我买什么。长此以往,任性、跋扈的坏个性就形成了。高消费攀比的负性教育价值就这样开始起作用,直到最后闹得品德差,学习不良,不可收场。

如果我们把带贬义的“攀比”换一个含义,赋予它积极的社会意义,比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比孩子聪明才智的培养,比父母子女之间平等亲切的关系,那该多好!

误区之三:就一个孩子,不能让他受委屈

“反正就这一个孩子”,这是当下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就一个孩子,父母的爱心都集中在他(她)一人身上;就一个孩子,反正负担不会太重;就一个孩子,钱不花在他身上花在谁身上?就一个孩子,不能让他受委屈;就一个孩子,就让他享点福吧!

现在做父母的,大多是在贫穷中长大的,深深懂得贫穷給人带来的一切痛苦、难堪和尴尬。就像爷爷奶奶、姥姥老爷们以一片忏悔之心,把过去因为貧穷和自己不成熟对儿女辈缺少的爱一股脑加在孙子辈身上一样,现在的父母们也想报复性地把自己幼时因社会、时代的局限而失学、贫困带给自己的痛苦,在自己孩子身上补偿一番,让他们享受享受人间的富足和欢乐。

这种社会心理现象,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任何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都有。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这种现象更显著,影响更大。教育家们常常为此而提醒家长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当我们有条件让孩子“享受”人生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什么?

答案很清楚,不是孩子的享受,而是孩子的成长,是他们在心智、情操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别让“物质需求”取代“精神的爱”

亲贝网(http://www.qinbei.com)育儿专家认为,在独生子女这种状况下,家长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补偿心理是造成儿童消费市场高消费态势的主因。因为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使得不少家长心理有负罪感,于是家长便通过买较贵的礼物、高消费来“补偿”对儿女关心的欠缺。

然而,父母给孩子买了大量的玩具,可能是价格很高的玩具,但实际上孩子们是否懂得珍惜呢?玩具也好,衣服也好,带给孩子的乐趣,是不是像家长们想象的那么大呢?

专家认为,孩子对父母的“爱”,最渴求的还是精神上的“爱”。但是现在的父母,对这个“爱”有一个误区,对于孩子的“爱”就是给孩子提供大量的商品上的东西,而在与孩子的交流上,精神层面的越来越少。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值得每一位家长去思索。

+1

来源: 作者:晓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