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过所有这些场面:失去控制的学步小孩在公园里挥洒着一把把沙子;嘀咕不停的三岁小孩在杂货铺嚷着要糖吃;野蛮的七岁孩子在餐馆里大叫着“不要你管!”。我们私下骂过他们的父母,并给自己保证,如果我们的孩子正在操场上做些恐怖的事,或者正在破坏所有人的用餐,我们绝不会成为那样无用的家长。
但是接下来就发生这样的事:巨大的灾难冷不防地降临。你就突然地成为了那样的父母--惊慌失措地去解决问题。事实上,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都呈现出管教难题,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则是由我们决定的。为什么管教孩子陷入了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因为这就像是走钢丝。一方面存在放任自流的危险--没有哪位家长想要培养出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另一方面,父母又担心控制过度--谁愿意做个强硬派,把孩子教育成一个胆怯、性情忧郁的人呢?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让人感到舒服的折中办法,以确保我们的孩子能成长为一个有礼貌的,体贴的,举止端正的人。
基本规则
为了管教成功,以下就是许多专家们都赞同的底线规则:
1、我们同舟共济。 从一开始就教你的孩子认识到,你们全家是一个相互支持的团队,意思是说,大家都要相互帮助,协力贡献。甚至连小宝宝也能通过主动伸出手臂来学习如何“帮助”你将她抱起来,Madelyn Swift这样说,他是Childright的创始人和董事,也是Discipline for Life, Getting It Right With Children的作者。
2、尊重是相互的。在父母和子女对彼此最常见的抱怨中,其中一个就是“你没有听我说。”在早期时候父母就要树立一个好榜样:当你的孩子想要告诉你某件事情,那你就放下手中的活儿,集中注意力认真听他说。以后他也就会同样礼貌地对待你的。
3、坚持是最重要的。 用情感力量教育孩子的一个好方法是什么?就是对于规则和零星琐事要坚持和保持坚定,哈佛教授Dan Kindlon称,他也是Too Much of a Good Thing的作者。即使你只选择了一件琐事去进行强调,你的孩子也会变得更好,Kindlon这样说。“坚持和坚定能教你的孩子认识到,你非常在意他去做出负责人的行为。”
4、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一些训导行家称,我们如此害怕令孩子感到失望或心烦--太害怕了。“如果一个孩子从未体验过沮丧--当不得不与别人分享玩具时,或者是要排队等候自己的轮次时那种懊丧之情--或者如果他们从未感受过伤心或是失望,那就无法培养出对他的未来幸福至关重要的心理技能。”Kindlon这样说。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因为弟弟或妹妹受到不同的惩罚而苦恼的话,那你可以告诉他:“我明白这对你来说似乎不公平,而且很抱歉让你感到心烦,但是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
方法:一起纠正错误
年龄:12至24个月
如何运作:再回到上面关于豆子的例子--一个出于好玩将碗扔到地上的小宝宝,和一个明明知道这样做会弄得一团糟,需要爸爸或妈妈来清理打扫的学步儿童,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当你的孩子能够明白她在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时,转折点就出现了,通常是在她周岁生日前后。Madelyn Swift专家称:“当她双眼闪闪发光地看着你,然后将豆子倒在地上,你知道,这个时候是该采取点措施了。Swift说,你要做的,就是开始教授她形成一种概念--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实际运用:你的孩子将餐椅下面弄得一团糟。等她吃完饭,就将她抱出来,放在地板上,然后要求她递给你一些豆子,这样她就在“帮助”你处理此事了。然后跟她说说你正在做的事:“好吧,我们用豆子把地上弄得一团糟,现在我们得把它打扫干净。”
方法:肯定他的进步
年龄:12个月及以上
如何运作:这个方法很简单:当你喜欢宝宝的行为时就告诉他,而不是只在他做错事情的时候才说出来。“这需要一些练习才能够养成习惯,习惯赞扬宝宝好的行为,而不是惩罚他们坏的举止,但是最终这将是更有效的。” Ruth Peters,弗罗里达州克利尔沃特的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这样说,他著作有Don't Be Afraid to Discipline及其它书籍。
实际运用:现在是午休时间,也是和你那个有时候很难驯服的孩子之间一个潜在的战争区。你可以通过赞扬他做的一些小事来避免冲突的发生:“当我叫你别玩积木的时候你就听话地停了下来,简直是太棒了。那就意味着我们还有时间可以读一个故事。如果你能够马上躺下,那我们将有更多时间,甚至可以读两个。”赞扬他在午休时的每一点进步,并通过一些奖赏,比如故事或者儿歌,让他觉得这样做值得。
方法:向孩子求助
年龄:12个月至8岁
如何运作:研究人员们知道了一些可能父母不清楚的事:宝宝们来到世上是被安排来帮助我们,与我们合作的。身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这种自然趋势。Kathryn Kvols说:“宝宝们天生就想要合作。有很多次我们父母都没能注意到这点,因为我们没有料到孩子们对父母是有帮助的。”
2006年的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机构的研究人员们发现,小到18个月大的学步宝宝就已经有了成熟的利他行为与合作特征。
他们证明这点的方法很简单:一个研究人员假装努力地去用晾衣夹挂起毛巾,或者是堆起一垒书。当夹子掉地上了,或者是书倒了下来,宝宝就会跑过去将夹子捡起来,把书递还给他,或者重新将书堆起来。但是当研究人员再次出现同样的状况,但是没有那么费劲--也就是说,看起来不像是需要帮助的样子--那宝宝就不会动步了。他们明白了给予帮助是指什么意思。
让你的孩子加入到家务劳动中去,这样她就明白了大家都在一起做事。“我建议父母们找一些孩子可以做的事情,无论是洗菜,喂狗,还是将脏衣服分类,” Kvols说,“这就是在教孩子做个能给予帮助的人,而这也是最重要的生活技能之一。我们已经多次发现,精神非常健康的人都是那些有助于他人的人。”
方法:说儿语
年龄:12至24个月
如何运作:能让你的孩子做正确的事--或者不去做些不该做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用一种能让她真正理解的方法与其进行交流。小儿科医师Harvey Karp,也是The Happiest Toddler on the Block的作者,告诉父母说,把孩子当做“小尼安德特人”,与他们交谈。换句话说,就是降低到与他一样的“原始”水平,并且用一种真的非常非常简单的方式进行沟通。
Karp把他的交流策略称作快餐规则,因为你基本上就像一个汽车餐厅的收银员那样在操作:你复述一遍菜单,然后报菜价。使用简略的短语,反复重复,再加上肢体语言还有情感色彩,去向你的孩子展示,你明白了他脑海里在想些什么。
实际运用:你的孩子从他朋友手中猛抢过来一辆玩具卡车。不要在暂停的时候从他那夺回来,或者努力解释他这样做为什么是错的--这两种方法都是自认为孩子很懂事--相反,你得花几分钟去回想一遍他的想法和感受,然后跟他说:“你是想要这辆卡车。”
确认一下孩子的感受可以帮助他平静下来,而且一旦他能够冷静地听你说,你就可以宣布你的纪律要点了。但是再一次地,你得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说:“不要抢,不要抢,该轮到Max玩了。”备注:一开始你可能感觉这很可笑,但是它会起作用的。
方法:听听他们说“不”
年龄:12至36个月
如何运作:“不”是许多宝宝最先学会的其中一个词,而它立即成了宝宝们最常用的一个。父母知道,经常否定和拒绝会变得有点令人厌倦。虽然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但是要避免“没完没了的说不”,方法就是,当孩子说“不”的时候,尽力严肃认真地对待。毕竟,当我们认为别人没有在听自己说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重复自己的话,对吗?
实际运用:你的宝宝穿着打湿的尿布在到处跑,但是她拒绝停下来让你更换。Kvols说:“先问问她要不要换下尿布,如果她说不,你说好吧,就由着她。”过五分钟,你再问她,如果她还是说不,那你就继续等着。
通常当你第三次问她的时候,不适感就会出现了,你将会听到“yes”. 知道了说“不”会有一定的分量,这会避免宝宝无意识地用这个词。Kvols说:“你越尊重他们的不,这个词就会用的越少。”
针对小学生的不同方法
方法:教他承担后果,吸取教训
年龄:5至8岁
如何运作:我们想要孩子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说,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或者不要在房间里踢球。但是如果他们不这样做,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为了处理一些问题行为,家长可以让孩子也参与其中,来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哈佛教授Dan Kindlon这样说。比如,要是他没有完成晚上的家庭作业,那他可能是打算第二天早起来完成。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个很棒的长期解决方案,那你们就共同来制定一个未来计划。他是想先做作业再去玩耍,还是想要留到晚上再抽时间做?
如果他自己参与了计划制定过程,那他就更难去假装是“忘记”了某事。但是在执行规定时要坚持始终如一--如果计划是在晚饭后完成作业,那就要求他必须在看电视之前完成。
实际运用:你7岁的孩子在房间里扔球的时候打碎了一盏灯。首先告诉他得由他自己来收拾残局,而不是马上责备他不应该这样做。如果可以,让他将灯再重新粘在一起--如果不能,那他可以做些额外的家务活来攒钱买一盏新的。
方法:允许再说一遍
年龄:5至8岁
如何运作:有多少次就在你说完一些话的那一刻你马上想要收回那些话?当你的孩子跟你顶嘴或者对你嚷嚷,你也会马上对他吼的,很有可能大家都是那样的态度。
在家庭中维持和平的一个办法就是允许“重做”--给孩子(或者是你!)一个机会,让她用一种更礼貌的方式再说一遍她想要的东西。“当叫你的孩子‘再说一遍’的时候,你告诉他,’我想听听你刚才说什么,这对我很重要,但是我想得到尊重。因此请用一种更尊敬的语气说出来,我会很乐意倾听的。’”Kathryn Kvolszhy 这样说。
她和女儿Briana甚至还用一个秘密信号来告诉对方重做某事,而不需要大声地说出来。当孩子顶嘴的时候要求她再说一次可以避免事态恶化。这也教会她明白了,要得到她想要的回应,冷静地跟别人说话是一种更好的方式。
实际运用:你的孩子尖叫着说“我讨厌你!”。被他的话语刺痛,你也马上回叫着,“去你的房间待着!”,于是你们又失去了一个愉快的夜晚。相反,做个深呼吸,问你的孩子她是否想要“再说一遍”(如果是在公开场合,那就用信号表示)。这给了孩子一个机会,让她用一种冷静的方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情绪爆发。
“你想让孩子明白,你不是要让她闭嘴,你能够听好话也能听坏话。” Kvols说,“然后你就可以处理这个实际上已处在危急关头的问题了。”--这个根本问题在一开始导致了你们之间一段令人懊悔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