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父母应该完成的七个转变 你做到几个?

观察

2019年12月02日

  很多父母都在意识水平上认可:自己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样才能给孩子更优质的亲子陪伴,才能教育好孩子。

  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多以孩子为中心点,所学所做,时间精力,均以孩子为前提,不乏很多父母研读儿童心理学书籍,教育专业书籍,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想要解读孩子的言行。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养育实践中,诸多父母都不幸败给了自己的脾气秉性和兴趣爱好,比如初衷是要培养孩子爱科学,但孩子喜欢的恰恰是研究虫子,自己想要支持,但却怕得要命,难以深入了解;孩子不能按照已有的约定去洗漱睡觉和学习时,自己开始耐心讲道理,循循善诱,但很快自己的暴脾气就上来,不得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控制孩子的行为,譬如吼叫、训斥、威胁甚至打骂。

  总之,在亲子互动的这场“敌我战争”中,你终究会败给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做了父母之后,忘记了初衷,并没能在行为水平上关注自身的成长,无法适应父母这个新角色。亲子互动不爽时,未必是孩子学习生活上存有特殊的不适应,也未必是父母没有倾心关注,而是父母忽视了自身养育思维的质变。

  可以说,人所有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的转变,对自己原来样子的进行挑战。这些转变并不是要求你一味地成全孩子,适应孩子,而是敢于挖掘自己的潜力,真正适应父母这个新角色。

  因此,无论你之前是怎样的人,做了父母以后,特别是遇到难题了,你都可以尝试做出以下七大转变,或许够能够捎带手帮你解决了孩子的养育问题:

转变为“有趣的人”

  孩子又躺在床上看iPad,本来你就不太赞成孩子这样,因为有了约法几章才同意的,比如不能躺在床上看!但此时,孩子竟公然将你的尊重和成全抛之脑后,脑子中迅速回旋“约法和坏行为”这些关键词语,但是,经验会告诉你,如果此时你采取传统的办法:先搬出约定再训斥、打断或是剥夺的做法,几乎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我在这里完全不想赘述,因为你可以万分清晰地脑补那些精彩画面。

  你可以试试这样:“干什么呢?窝在被子里,跟个大肉虫子似的,想破茧成蝶,变成蝴蝶飞走吗?”成为有趣的父母,先逗乐孩子,打乱画面,再去“监管”,效果会增倍哟!

转变为“独立的人”

  爸爸不在家,就不去游泳了!因为你既不会开车,又不能游泳,所以你没办法单独带孩子去做他喜欢的事情,这样的事情说起来很无奈,积累多了,孩子会很失望,而你可能会对自己的另一半心升抱怨,这就是养育中常见的涟漪效应。如果你能学会上述游泳和开车两样本领,那一定很不错。但是远水可能解决不了近渴。在办游泳卡的时候,甚至在成为父母后,你就应该考虑到你可能会面临单独并不方便地带孩子,爸爸也会遇到类似情况。

  你可以试试这样:约个车接送,和孩子一起在温暖的浅水池戏水玩水。成为独立的父母,能为孩子示范如何成为独立的人,选择做什么事,不是依赖于是否有人陪,而是自己的喜欢和意愿。

转变为“宽容的人”

  孩子总在车上吃干脆面?总把果汁洒在地上?总去被子上画画?总把鞋子扔到床底?总把玩具随意放?如果你稍微在乎一点儿卫生整洁,恐怕有了孩子之后就会很痛苦。如果你再有些洁癖,那随时都有变疯的冲动。不仅如此,孩子还可能损坏各种你珍爱的物品。

  你可以试试这样:事先控制玩具在家里的投放数量,再保管好你自己的那些宝贝,尽量别让它们毫无安防地暴露在孩子的视野里。自己不看管好钱包,却总抱怨小偷多,这个逻辑是一样的。先管好自己,再管好孩子。孩子好心强,没见过的都感兴趣,你得宽容地接纳孩子的无序、混乱和破坏,因为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

转变为“坚定的人”

  孩子爆粗口了,你担心他没教养?孩子打了几次架,你担心他伤人、情绪失控?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你担心他以后学习有问题?孩子一次没及格,你担心他学习不行?孩子对学习没兴趣,你觉得他无法成才;孩子拿了幼儿园和别人的东西,你担心他偷东西上瘾?你的定论太早啦!也太武断了,做父母的可不能总是这样吓唬自己。防微杜渐这件事情,还是要慎重。

  你可以试试这样:区分哪些问题是暂时的,阶段的?那些教养、情绪调控和学习都是过程性事件,都会慢慢发展,不断累积,方法适宜,都能逐一获得。但前提是,你得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做到“静待花开”。因为没有你的坚定,就不会有孩子后来的自信和坚持。

转变为“淡定的人”

  孩子生病了?被欺负了?摔伤了?不好好吃饭了?龋齿很多了?眼睛散光了?甚至又便秘了?老大病完老二又病了?这些问题会让你困扰吗?如果你每次都是百分百的焦虑,猜想很快你就会真的“抑郁”。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生下来以及年幼的时候都是“半成品”,好多内容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内容,成长中的小磕绊随时随地会涌出,如果你选择担忧和焦虑,那一定撑不了太久。

  你可以试试这样:“淡定”一些。这并不是让你每天喝一碗心灵鸡汤,对孩子的优势大力赏识,对孩子的弱势避而不谈。任何美好的愿景都需要你做些什么,才能得以实现。孩子病了,你就尽可能照顾好孩子,其他问题发生了,你就尽力去分析和解决,既不能任性地撂挑子,也不能原地在那里停留在心境水平上焦虑担心,毕竟问题不会因为你有多焦虑就能有多快地解决。多做最能让人淡定。

转变为“用心的人”

  有心的父母懂得让孩子听见自己之前,先听见孩子。5岁冰冰明年马上要上小学了,眼看着别的小朋友都能认很多字,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了,冰冰几乎完全懵懂,没概念,仍然执迷于各种假装游戏。这天又让妈妈扮演皇后,自己作为小佣人讲自己的玩具材料。拿出自制书本,用黑心代表一个“人”,用红心再代表另一个“人”,(因为人是冰冰唯一认识会写的字),黑心代表邪恶的坏皇后,红心代表善良的好皇后。至此,你还在担心孩子的发展吗?

  你可以试试这样:尽可能追问孩子,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那么做?很多孩子的内部思维过程先于外部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你的孩子未必“落后”,而是你看不到他真实的发展水平,用心的父母,才能知晓孩子实际的发展水平,而不是泛泛地评价孩子,低估孩子。

转变为“积极的人”

  有的父母天生就是负性情绪满满的人,而且很巧合地被同样负性情绪满满的父母养大,很可能再巧合遇上一位负性满满的配偶。这可不是玩笑的巧合,太多家庭就是这样负性满满地存在着。那事已至此,如今自己再来当父母,养育孩子,注定要历史重演吗?难道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吗?当然有了,世界可不是用来消极等待的。

  你可以试试这样:大多负性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想要积极起来,你就要学会在真实的世界里去实践,而不是在任何一个书页上或意识流中苦行僧般地寻找答案。万般行动过后,你再稍微反思一下,很可能负性哀怨早已沉淀成莲花一朵朵。

  上述七个转变,你做到了几个?尝试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改变孩子。

  文章来源:赵博士养育咨询室温暖陪伴微博

+1

来源:新浪育儿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