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数据显示08年196万家长花163亿元购买洋奶粉

观察

2015年01月12日

 

奶业困境如何破解

奶业困境如何破解

奶业困境如何破解

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省从来都不是一个畜牧大省,然而,2015年开端的中国“奶业寒冬”的一缕寒风依然波及了江苏。“奶业寒冬”是媒体的说法,具体表现在企业牛奶收购价暴跌;“奶农倒奶杀牛”;乳品企业减产;市场上的国产牛奶琳琅满目,顾客却喜欢把目光投向国外品牌。

有专家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典型体现,原因由多方面促成,如今连农业部都下发了文件,应该能够尽快解决;但同样有人预言,中国奶业积弊已久,这个“冬天”不会短,从业者应该抱团取暖。

2008年“我们砸了自己的招牌”

当2015年初的“倒奶”风波在网上发酵蔓延时,南京“新妈妈”李慧正在喜滋滋地为儿子整理奶粉,堆满了大半个房间的奶粉罐子让她心生满足。“可以吃一阵了。”

曾经,李慧也像任何一个初为人母者那样焦虑。怀孕时,她拿出了大把的时间来研究奶粉,如今已经成了“奶粉达人”。“选奶粉要看奶源地,也要看口碑,为了选奶粉,我如今连法语和德语都能说几句。”

后来,在100多种奶粉品牌中,李慧选择了一个新西兰的牌子。

再后来,她动员的所有亲戚朋友,把能用的关系全用上了,最后终于赶在儿子出生前,囤积了大半个房间的奶粉。

“国产的,当然没考虑过,这还用说吗,哪个父母会舍得喂孩子国产奶粉啊?”李慧反问。

实际上,李慧这样的母亲,是如今洋奶粉的消费主力。她们大多是70后、80后或者90后,大多在城市生活,熟悉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她们影响了中国奶业的发展历程。

根据一份2013年的数据,从2008年9月到2013年春天,196万中国父母通过淘宝公司购买洋奶粉,这一花销超过了163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人花费8343元。

 

这份报告的数据从2008年开始,这是因为,这一年看成中国奶业的拐点。

9月,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此后,中国公众对中国奶粉的信任荡然无存。制造商、经销商、奶农都难逃干系。

“我们砸了自己的招牌。”2008年毒奶粉事件后,一位奶业从业者的预言一语成谶。

海外代购奶粉 第一波冲击来了

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从那时开始,中国人开始以挑剔的目光审视国产奶粉和牛奶制品;海外代购奶粉行业开始兴起;中国牛奶的检测标准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乳制品的成本。

此后,新的奶源地成了中国人关心的目标,人们最早把目标放在港澳。然而,2013年3月1日起,香港的奶粉成了限购商品。

网购的繁荣给人们提供了一条新的“驼峰航线”。

“刚开始的时候,淘宝上卖洋奶粉的还不多,想要买一罐国外原产的奶粉,得花好几百元,这比国内的奶粉贵多了,但还是得买。”另一位南京妈妈“凡妈”说,后来,淘宝上做奶粉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

当海淘兴起时,奶粉就更容易购买了。

2013年4月,支付宝发布了2012“海淘”用户消费数据。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境内消费者通过支付宝“海淘”消费的规模同比增长117%,高于国内网购64.7%的增长速度。海淘中,婴幼儿所需的奶粉、辅食等交易占到总体近25%。海淘,这种通过海外/境外网站直接下单、由海外购物网站通过国际快递发货的购物方式,越来越受到年轻“奶爸奶妈”们的青睐。

中国的消费者帮助国外品牌拓宽了登陆的海滩,中国乳业制造商感受到压力,中国奶农也开始感受到来自世界的间接影响。

奶业市场变化 殃及奶农

奶粉的消费群体仅仅是儿童与他们的父母,液态奶的市场则是整个中国。

在经历了一开始的“短途配送牛奶”阶段后,中国人餐桌上的牛奶大多来自瓶装、袋装或者无菌包装的液态奶。曾几何时,看望病人,看望老人,提一箱蒙牛、伊利或者光明的牛奶,都是实用且实惠的选择。

但不经意间,如今超市里的乳品,早已经是百花争艳了。

元旦假期之后,记者前往南京各大超市,在大卖场一类的家乐福、金润发、苏果社区店的货架上,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的牛奶平分江山,在BHG等高档次超市中,国外牛奶品牌更多,而在便利店等小店中,国外品牌牛奶也不鲜见。

零售行业从业者敏锐地感觉到了奶业市场的变化。

“这是一款田园牛奶,听名字挺乡土吧,其实是新西兰的,看这,明显写着来自新西兰。”某超市销售人员赵旭随手从货架上拿起一包牛奶,“这款牛奶1996年就进入中国了,可一直不温不火,这几年可了不得了。”

赵旭分析说,当年进口牛奶遇冷主要是因为价格问题,“以前的人可不舍得花几十块买一盒牛奶。”赵旭说,最近几年,人们的消费观念早就放开了,“很多不是太在意价格,而是在意品质。”

在电商时代,来自网络的数据,同样能够看出一个行业的兴衰。

在淘宝网上,搜索“牛奶”,选择销量从高到低可以看出,排名前5的牛奶中,四种是来自国外的产品,排名第一的来自奥地利,排名第二和第三的都来自德国,第四是西班牙的产品,第五的是国产品牌光明。

从价格上来看,国外品牌的牛奶与国内品牌的高端牛奶相比没有任何劣势。

从评价上来看,国外品牌牛奶的口碑更好。

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国外品牌的适时进入,让中国液态奶也遭遇了强有力的竞争,同时,中国奶农再一次被间接影响了。

 

从亏本,到亏本也卖不出去,再到倒奶杀牛

真正让寒冬到来的,是来自原料市场的竞争。

相关数据显示,进口乳品目前已经占据国内整体乳品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去年1-9月份,全国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其中,液态奶累计进口量达24.64万吨,同比增长70.8%;干乳制品累计进口量为125.2万吨,同比增长31.3%;进口大包装奶粉(原料)累计达81.41万吨,同比增长50.0%;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8.98万吨,同比超过100%。

有专家指出,进口乳品全部折算原奶约1350万吨-1400万吨,占全国用奶需求量的三分之一。近年来,随着乳品量进口越来越大,进口奶粉价格大幅波动,并呈现倒挂趋势,对国内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业冲击明显;由于进口原料质优价廉,企业大量使用,替代国内原奶,引起上下游产业矛盾进一步加深;随着国际化发展,国内企业加快海外投资布局,从而减少了国内奶源、加工等方面投资。上述三大矛盾,伴随产业深入调整及外部进口增大,开始进一步激化。

奶企会注意原料的口碑,更会注重价格。

相关数据显示,国产新鲜奶源之前的平均价格是5000元/吨、4000元/吨,即便现在降到3500元/吨。按照8吨鲜奶做成1吨奶粉来计算,国产鲜奶做成奶粉的价格为2.8万元/吨,而进口奶粉为1.8万元/吨。

不那么集约化的生产,水涨船高的饲料费用,越来越贵的人工和地租,高昂的检验成本,这都导致中国奶农难以降低成本。

于是,中国奶企纷纷选择来自国外的,口碑更好的,更便宜的原料,而中国奶农不得不感受着来自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双重压力。

寒冬到来了。从亏本,到亏本也卖不出去,再到倒奶、杀牛,退出这个行业,成了不少中国奶农的选择。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