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业兼并重组潮即将来临。据媒体透露,工信部《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报批稿)(简称《方案》)正等待国务院的批准,有望在10月底对外公布。该方案提出,5年后国内婴幼儿奶粉企业将整合为50家左右,前十大国产品牌奶粉集中度超过80%。这意味着5年内将有六成奶粉企业被淘汰。
目前全国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27家,国内奶粉品牌500多个,年产配方奶粉60万吨,但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企业仅3家,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仅占高端产品份额的20%到25%。国内奶粉业存在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品牌竞争力弱、消费者不信任等问题。
对此,工信部在《方案》中提出,面对质量安全保障的新要求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情况,必须大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国内品牌,增加有效供给。兼并重组的原则为:企业自主,政府引导;推动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强强联合,省(区)内产能整合和跨省兼并重组与联合重组等。
虽然工信部强调,奶粉企业的兼并重组原则为企业自主,政府引导,但《方案》对兼并重组企业的主体资格却有严格要求:并购方的总资产不少于被并购企业的3倍,且并购方要连续3年盈利、企业银行信用等级要在AA?穴含?雪以上,要有自主品牌。并且,采用湿法工艺生产的企业,所用原料85%要为稳定可控奶源基地产的生鲜乳。目前,中国一年有70万吨配方奶粉,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原料奶粉直接生产,其余靠进口奶源。而按照这一规定,国内众多中小企业以及使用进口奶源、干法工艺生产的企业将被排除在外。
对这些使用进口奶粉的国内企业来说,不能进入工信部“鼓励、扶持”的名单,将失去许多“真金白银”的好处。工信部在《方案》中表示,将推出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综合授信、发行股票和债券及被兼并企业土地开发收益等5项政策措施和保障。据媒体透露,国家有关方面将会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贷款等方面给予300亿元的资金支持。
此外,《方案》还划出了兼并重组的三阶段“线路图”。第一阶段从今年8月份至年底,各有关省(区、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行业布局和企业结构摸底调查。第二阶段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按照兼并重组实施方案,推动国内配方奶粉企业100%完成改造和认证。前10家国内品牌企业行业集中度提高到65%,原有127家配方奶粉企业总数减少40家左右,保留87家左右。第三阶段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底,在第二阶段整合基础上,培育3到5家大型企业集团,前10家国内品牌企业市场集中度达到80%。企业总数再减少30家左右。按照上述规划,国产品牌企业最终只剩50家左右。
《方案》看上去挺美。工信部希望通过鼓励奶粉企业做大做强,使奶粉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最终带动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上升,恢复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显得骨干。从以往奶粉企业的兼并重组来看,“有形之手”主导的效果并不理想,比如三元收购三鹿的案例。“三聚氰胺事件”导致当年的奶粉“老大”三鹿集团破产,在政策支持下,2009年,三元前后三次以总计6.165亿元拍得三鹿处置资产。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三鹿的整体价值超过百亿元,而三元当年的营业额不过25亿元,这起收购当时被业界视为“蛇吞象”。可是,三元收购三鹿后,在其后的一年半时间内,始终处于亏损状态,三鹿的产能至今也没有被三元充分利用。
另外,政府对“圈定”的奶粉企业给予补贴等做法,会给其他中小奶粉企业造成事实上的歧视。而享有补贴的国内奶粉企业如果把产品出口到国外,也容易遭到违反WTO规则的质疑,引发所在国的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
近年来,政策频繁干预的行业,非但产业结构没有调整过来,还往往伴随着产能过剩。这不仅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还有几年前被推崇为“新兴产业”的太阳能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在兼并重组中处于主导地位。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优势,往往会利用行政手段来帮助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今后奶粉业的兼并重组也需要警惕“有形之手”的过度干预和地方保护,避免“拉郎配”、“国进民退”等情况再度出现。其实,企业兼并重组只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企业的兼并重组要靠市场机制。兼并重组应有利于奶粉企业整合产业链中上下游的资源,完善企业的产业布局,进一步强化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政府应从“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有形之手”应更多地放在奶粉行业的标准、安全、质量的监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