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儿科门诊冷热不均是何原因?

观察

2011年02月19日

1月31日,北京市卫生局统计的103家设有儿科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共接诊患儿16964人次,其中,北京儿童医院接诊4330人次,首都儿研所接诊3719人次,这两家医院的接诊人次约占儿科总接诊人次的47%--

为缓解儿童患者扎堆就医的情况,北京市卫生局从去年12月29日起,每日在北京卫生信息网公示全市儿科诊疗工作情况,方便家长了解各医院儿科的就诊人数、床位情况,分散就医。但记者探访发现,该市两家儿童专科医院依然承受着超负荷工作量。

“目前至少占1/3甚至一半的患儿不需要到儿童专科医院看病。但问题是如何使他们放心地分流到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去就诊。”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桂永浩说,患儿扎堆就诊,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这些现象都存在。“患儿就诊冷热不均已经成为儿科学界和群众最为关注、反映最多、意见最大的问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缓解呢?

春节前夕,北京市民吕女士9岁的儿子佳佳嗓子疼,这下可忙坏了孩子的姥姥姥爷。凌晨4时多,佳佳的姥姥姥爷就起床了,带着佳佳从位于北五环外的天通苑小区赶往西二环的北京儿童医院,排了2个小时队,挂上了最后一个上午号。候诊过程用了3个小时,医生只用了2分钟就作出诊断:病毒性感冒。之后佳佳输液又等了两个小时。候诊、就诊、血常规化验、交费、取药、雾化治疗……一直到当日下午4时才回到家,时钟整整转了一圈,家长和孩子都很累。

这样的看病经历,很多家长都有过。这也让原本就很拥堵的儿童医院“排队像打仗,挂号像春运”。

为什么孩子得个感冒就非要舍近求远到专科医院呢?

“孩子的姥爷对别的医院信不过。”吕女士说,其实她自己也觉得没必要到专科医院去,可是老人们不这么想,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生怕有点什么闪失,自然要去最好的医院,哪怕再远再贵也值。

与北京儿童医院的“人满为患”相比,北京一些综合医院的儿科诊室则十分冷清。

“别看我们是二级医院,却也藏龙卧虎,7名儿科医生当中有4名具有高级职称。但到我们这里看病的孩子并不多,一天的门诊量平均下来也就二三十人。如果按照儿科的实际接诊能力算,一天150人次的门诊量应该没问题。现在的情形是,英雄快没有用武之地了。”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儿科主任邓海莉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一些三级综合医院,都具备比较雄厚的医疗力量,治疗儿童感冒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经验上的问题,但依旧存在儿科“吃不饱”的现象。

“儿童专科医院符合儿童特点的专科设备比较齐全,这是综合医院的儿科无法比拟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患儿在儿童医院就可以解决所有疾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分析道,有的家长可能第一次也选择到社区或者综合医院的儿科门诊,但是发现就诊条件不理想后,再带孩子看病,就会选择儿童专科医院。

 

“看不了,推荐您到儿童专科医院”

除夕当天,北京市潘先生10岁儿子的手指被汽车的后备箱盖夹伤,急忙之下来到住家附近的望京医院看急诊。值班医生表示,虽然该院有儿科,但是治疗范围不包括儿童骨科,建议到北京儿童医院或者首都儿研所就诊。潘先生见孩子手指疼得不敢动,希望医院能够给孩子拍张X线片,确定没骨折就放心了。在潘先生的一再要求下,医院才同意给孩子手部拍X线片,并强调,如果骨折,医院还是治不了的,建议到上述两家医院去诊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综合医院的儿科诊疗范围仅限于内科。儿科之外的科室,都是18岁以上的成人科室,尽管也可以为患儿诊治,但是由于没有开设儿科病房,受儿科用药局限等原因,也往往被推荐到儿童专科医院去诊治。

不少市民表示,曾经带孩子到社区或者综合医院的儿科看过病,但多数都被“推”到儿童专科医院。

有专家分析说,儿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科,而是0~14岁儿童医学的综合学科,涉及儿童诊疗的所有方面,而在综合医院里的成人影像科、麻醉科、监护室等科室中,不仅没有小儿专用检查设备,人员也未受过儿科方面的训练。因此,很多医生不敢贸然接诊儿童患者。

探因篇

发展儿科各有难处

一位从事儿科多年的医生告诉记者:“如果要形容做一名儿科医生的感受,那真是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感觉都有。”在看病难的问题里,儿童看病难最让人揪心,但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了解儿科医生的真实状况呢?

压力大、效益差,儿科成了“小”儿科

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桂永浩说,儿科疾病有其自身特点,病人年龄小、各器官系统没有发育成熟、代偿能力不足,导致病情来势凶猛,变化很快,而且早期症状极不典型,孩子还不能准确诉说病情,这些都给儿科医生看病造成更多困难。“因此,对儿科医生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有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儿科临床经验去判断,用药方面更是要‘斤斤计较’。”

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儿科主任张峥嵘说:“其实每天的精神压力都挺大的,比如肾炎患儿,诊疗后我都会多遍叮嘱其家长如果晚上病情有变化赶紧去儿童医院或者儿研所,我们这里没有夜间急诊。把能想到的都嘱咐到了,就怕一句话没嘱咐到再出点问题!”

江苏省泰州市一位儿科医生说,儿科也是容易产生医患矛盾的地方:儿童输液几针不中家长就跟护士急;入院两天不退热家长就跟医生吵。他感叹:“给一个孩子看病,就要承担一家人的压力!”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宣武区妇幼保健院、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等开设儿科的医院,儿科都是整个医院里最不赚钱的科室。

“给一个孩子打针,也许需要两三个护士一起帮忙固定手脚。孩子血管细,扎针常常不能一次就成功,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一些药物和器械的浪费。” 有儿科医生告诉记者,儿童药品用量少,只是成人的几分之一;急性病较多,慢性病较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对医院的“贡献”也少。所以,儿科医生的奖金等比其他科室要低,付出的心血和收入不成比例。也大致因此,儿科在各级医院不断被压缩,从病房配置到医护人员配置,与本院其他科室相比常常受到“歧视”。

 

一年来也没招聘到合适人选

桂永浩也表示,社会对儿科医生的需求是逐年增多,但是全国的儿科医生特别是综合医院儿科专科医生正在逐年减少。

据了解,2008年,全国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人,每千名儿童约有0.2598个儿科医生。参照美国每千名儿童1.4558个儿科医生的比例,我国至少还缺20余万名儿科医师,“即使将目标数量减半,未来10年每年也需要增加1万名左右的儿科医师”。

专家分析,儿科医生工作忙、风险大、不赚钱、综合医院缩减儿科科室和病床等原因,导致儿科人才大量流失,在很多儿科学专业的医学生分到综合医院儿科后,就想方设法要离开这个“医院不待见、家长不理解、自己也想不通”的地方,一些儿科医生转向了放射科、内科等科室。

据了解,去年北京市卫生局一纸令下,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今年年底前全部恢复儿科门诊和病房建设。北京市一些二级医院虽然启动儿科建设计划,但却面临无人可招的窘境。北京市宣武区妇幼保健院办公室主任陈会岩介绍,目前该院儿科医生共有5名。陈会岩说,在短时间内招兵买马,将儿科发展强大起来谈何容易,招聘到有综合医院儿科工作经历、学历较高的儿科医生太难了。

无独有偶,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在去年恢复儿科之前就准备招兵买马。据该院儿科主任张峥嵘介绍,一年来也没招聘到合适人选,目前该院儿科加上她一共只有两位医生,新建儿科病房的计划只得泡汤。

会诊篇

专家支招缓解儿科就诊难

分层就医是当务之急

儿科就诊冷热不均导致的结果,就是儿童专科医院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医院儿科日渐萎缩。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桂永浩说,当下政府面临的两大选择,一是扩建、新建儿科诊疗中心,另一方面就是盘活存量资源,将综合医院的儿科利用起来。

桂永浩说,如果不能实现有序就诊,即便大城市儿童医院病床扩大至2000张甚至3000张,依旧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专科医院医生超负荷工作,一个医生一天要看七八十个患者,造成患儿的平均诊疗时间不断缩短,医疗质量会下降,也是对优质资源的极大浪费。

他认为,分层就医是缓解儿童看病难的当务之急。“综合医院的儿科不可能分很细的亚专科,可以建立常见病、多发病的初诊分流制度。如果确实是疑难杂症,再由综合医院儿科转诊至儿童专科医院。经儿童专科医院治疗之后,康复阶段应回到社区或者综合医院的儿科。”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认为,儿童专科医院还可以与综合医院儿科建立畅通的网络渠道,建立远程会诊机制,及时通过网络进行疾病的诊断,不断提高综合医院儿科的水平。

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张建说,近两年,政府调控已经初见成效。以北京为例,2010年,两所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占北京儿科医疗市场诊疗量的比例已由往年的70%降至40%左右。其中,专科病患者比例达到60%,常见病患者的比例有所下降。

 

儿科资源配置依托卫生区域规划

在目前儿科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控和布局,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化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说:“按照卫生部关于综合医院设置的规定,内、外、妇、儿都必须设立,不能因为儿科不赚钱就关闭。”

至于如何调配儿科有限资源,邓小虹说,区域卫生规划的核心就是在不同区域发展区域医疗中心,届时,必须要开设儿科,发展儿科。至于周边地区的综合医院,将有可能向专科医院转型。儿科资源配置还要等到卫生区域规划出台之后。

据介绍,北京市的市属医院给综合医院的儿科发展很多优惠政策,例如,儿科医生可以延迟退休时间,外地进京儿科医生的学历标准可以放宽到研究生以下,鼓励儿科医生多点执业,到综合医院儿科或者其他医院兼职。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说:“下一步北京将筹备建设新的儿童医院。但新建并不单是土木工程,最主要的是城区医疗资源怎么布局。这对于医疗资源丰富的北京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北京市为补充和调配儿科资源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去年北京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恢复儿科门诊,但推行时间较短,加之部分综合医院儿科萎缩,恢复重建需要时间。”

政府应加大对儿科建设的投入

桂永浩说,政府应加大对儿科建设的投入,包括对儿科医生的培训等。从行政指令上保证综合医院儿科床位、人员到位,通过建立质量控制中心来规范和监管儿科门急诊的医疗服务质量。综合医院管理者更应重视儿科专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分配机制,促进儿科专业健康发展。

有专家建议,儿科医护人员的收入不能与科室效益挂钩、要与工作量成正比,医院的政策应该向儿科倾斜,提高儿科医生诊疗费和护士的护理费,增加医院的人员编制等。

目前,社会对于儿童的健康宣教还不够,家长对儿童疾病防治常识不足。桂永浩说,他曾遇到一个孩子感冒发烧,家长一天之内带孩子去了三四次医院。其实感冒发烧有一个自然发病的过程,如果家长具备基本的儿科学知识,既能减轻他们对疾病的担忧,还可以缓解医院就诊的压力。

桂永浩最后说,儿科医学的发展是复杂的综合命题,即便医院、政府花大力气进行调整,儿童看病难题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希望借医改之力,通过老百姓就医习惯的转变、分层次就诊体系的建立、高水平儿科队伍的壮大,能让儿童就诊难题尽快得到缓解。

观点

儿童看病难直接原因是儿科“不赚钱”

近些年来,儿童看病难现象在媒体反复报道以及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下,早已经到了令人欲说还休、说则心痛的程度。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儿童看病难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高水平儿童医院不多,那多建几所高水平的儿童医院,多培养一些高水平的儿科医生,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为何长期以来这个难题就是悬而未决呢?

高水平的儿童医院及儿科医生严重短缺,最直接原因无非是儿科“不赚钱”。由于儿童较之于成人身体尚待发育,体重小、抵抗力弱,儿科药物使用剂量要求异常严格、用量较小。此外,儿童病情变化迅速,要求医护人员付出更多的精力加以观察、监护。然而,在以药养医依然是绝大多数医院盈利模式的现状下,尽管儿科的工作量偏大、风险高,由于药物使用少,收入反而远低于其他一些“赚钱”的临床科室。

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都属于地方政府全额拨款的医疗机构,在一些短视的官员看来,这种由政府全额拨款的医疗机构无疑是沉重的包袱,自然是越少越好。如此一来,儿童医院严重不足、儿科医生缺口越来越大、儿科不受重视的状况愈演愈烈。

解决儿童看病难,靠的是增加医疗投入,卫生部门还应制定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和发展的具体目标,并且尽快地给予实施,加以必要地监督、考核。只有如此,儿童看病才不会难。

 

解决儿童看病难政府要有作为

不仅仅是北京,在大多数城市,儿童看病难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顽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媒体对此分析称,这是因为分流难,关键在于医患之间缺乏信任。这种判断有可能是片面的。在笔者看来,儿科看病难,归根到底更是医疗资源紧缺、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这才是产生这个社会问题的主要因素。

有相关数据显示,当下,我国每千名儿童仅拥有0.23名儿科医生,比照发达国家标准,我国至少还缺少20万名儿科医生。为什么医学院校众多,多年扩招后,医学毕业生数量也攀登至历史新高,但儿科医生却依然如此之缺?愿意从事儿科医生这种职业的医疗人才实在太少。人才断档,由此造成的一个恶果是什么?就是很多医疗机构的儿科也有可能随之萎缩。

为什么愿意从事儿科医生职业的人少?问题的答案可能很老套。一直以来,儿科工作的风险性高、工作量大、收入低,还得忍受无处不在的医疗纠纷刺激,这种现实已经足以让很多人畏难而退。由于社会的行医环境不太好,学生有担忧和恐惧。执业环境的恶化,尤其是“吃力不讨好”的儿科。去年,在广东省理科类招生的15所独立建制医科院校中,有10所第一志愿组投档时招不满。省外医科名校北京协和医学院今年也遭遇“断档”。与10年前相比,临床医学类分数线在下滑。有业内人士直言,医生的地位没想到低落得那么快。

“病灶”已经摆在眼前,作为政府管理者,就应该正视这一种事实,比如通过大力提高儿科医生福利待遇,改善执业环境,令之成为一种具有足够吸引力的职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这种职业。只有如此,人才队伍的问题解决,优质资源足以满足公众需求,儿童看病难或许才有可能画上句号。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与地区,儿童看病的权利为什么得到足够保障,不会出现儿科医生人手不足的问题?关键还是政府在这种公共医疗建设上有作为,而我们,现在正缺少这一种长远的规划。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