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对当下社会多元育儿需求的精准对接,是拓宽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路径的有益探索,是筑牢民生保障、增进民生福祉的必要举措。将民生改善落实到对人的全生命周期关怀上,是实现“发展为了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
冲奶、喂奶、拍嗝、洗澡、换尿布……这些带娃技能不再是家庭经验的传承,而是如今大学课堂上的正式课程——据10月27日央视新闻报道,目前,全国有600多所高职专科学校开设了托育相关的专科专业。2021年,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被纳入职业本科专业医药卫生大类。今年,普通本科也新增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教育学类招生,山东女子学院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作为全国首批获批该专业的院校,这个秋季学期迎来了首批该专业新生。
从托育服务相关专业被纳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到相关专业进入职教本科,再到进入普通本科以培养具备“健康照护+科学评估+管理研究”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我国托育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带娃专家”,有望改变这一领域既懂专业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状。当传统意义上只能“看看孩子”的育儿嫂,具有“一半护士身份、一半老师身份”的专业特质,“幼有所育”的愿景将更快成为现实。
托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对当下社会多元育儿需求的精准对接。0~3岁的婴幼儿照护需求高,如今不少家长不仅希望孩子得到安全照料,更期待孩子能接受科学的早期发展引导,如营养配餐、行为观察、情绪疏导等。这些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关乎生育体验、家庭幸福,甚至广大适龄夫妻的生育意愿。相关专业的设置正是瞄准这些需求,旨在提供更高质量的托育服务,纾解双职工家庭的托育焦虑。这是当下各方倾力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生动注脚,为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托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是拓宽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路径的有益探索。与之类似,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设立养老、家政专业,毕业生被一抢而空的话题屡被热议。改变养老护理员、家政育儿嫂这类岗位过去只有零散培训的现状,构建涵盖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实习、资格认证、职业发展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趋势。当相关岗位有更高的技能含金量,更通畅、更明晰的职业前景,不但会吸引大量年轻学子投身于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重塑社会对相关职业的价值认知,有助于提升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有利于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壮大。
完善托育人才培养体系,是筑牢民生保障、增进民生福祉的必要举措。当前,许多家庭的养老、托育压力较大,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做好“一老一小”事业的重要保障,在解决家庭急难愁盼、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同时,有助于探索社会公共服务升级的有效路径。进而言之,将民生改善落实到对人的全生命周期关怀上,是实现“发展为了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
客观而言,“带娃专家”仅是媒体和公众对托育专业人才的亲切称呼,这背后其实是人们对“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期待。眼下,需着手完善相关配套举措,包括加强高校与行业的对接,让专业能力高效转化为服务品质;拓展和提升相关岗位的发展通道、收入待遇、职业声望等,让从业者更有获得感、归属感。这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和拓展更多校企合作的模式与空间,在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等级和职称体系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需要行业标准建设与引导监督并行,需要投身于此的学子能多些爱心、耐心与恒心。
日前,2025年职工托育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圆满落幕,这体现出国家对托育人才的重视,是推动托育人才培养、展示托育工作专业性与广阔职业前景的良好契机。期待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高质量托育人才队伍能助推托育行业健康发展,让“幼有所育”惠及千家万户。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转自:工人日报



产品与服务
关于亲贝网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