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普通公众的认知水平,如果不是网络时代,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多年养成的感冒、咳嗽之类的小病小灾就到门诊去“打点滴”的老习惯有多么不科学,多花点钱还是小事,健康风险才可怕。除了对血管造成伤害,过度输液会使一些病菌产生耐药性,最终可能演变为“超级细菌”。当抗菌药的研发速度赶不上耐药性细菌的繁殖速度时,患者将面临“无药可用”。正因为此,很多国家输液只是“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重症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需要这种高风险的方式。
近十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为了控制输液率、控制抗生素滥用、扭转儿科困局,也想过很多办法,包括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总体说来,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在过度输液上,一味指责医院、医生并不公允,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医患“共谋”的结果,因为很多患者或儿童家长本身就患有严重的“输液依赖症”,动不动就要求“打吊针”,一些人“病久成良医”,连要用什么药都一清二楚。尤其是一些着急的家长,孩子一发烧就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认为挂盐水能迅速退烧、康复。要是医生不应允,劝他们采用口服药,他们可能不满意,不认同医生判断。要是公众用药习惯不改,就算公立医院门诊取消了输液,他们还会往能够提供输液服务的小诊所跑。是以,强化公众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医院、网络、媒体等多渠道让公众了解过度输液的危险性,从而提升抵制过度输液、滥用抗生素的自觉性。“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未来必须下大力气普及医学常识,并在公众中形成共识,促进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