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家长须知 走出洋牛奶误区

产品

2016年03月02日

随着近年来进口牛奶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不论是电商还是超市牛奶货架,进口牛奶一路厮杀,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不过,记者发现国内外的牛奶保质期差异不小,国产牛奶的保质期短则3天、30天,最长有4个月、6个月,而进口牛奶保质期都在半年以上,甚至长达一年。

透过记者对国内外牛奶保质期相差一倍的悬殊对比,或可暴露出洋牛奶“延保”背后的内幕隐情。

也许,在国人的认知常识里,保质期越长似乎越表明产品质量的技术过关与安全可靠。这其实是一种无知的偏见。首先,进口奶所谓“一年”的保质期,并非是对质量要求的高标准,而是基于检测、报关及运输等环节繁琐程序的无奈选择,除去“在路上”的时间,真正的有效期也不过是与国内牛奶一样的半年时间。

其次,牛奶新鲜度与保质期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两者最佳的平衡点为3个月。质量“延保”需要超高温灭菌,但营养却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资料显示,超高温灭菌奶在加工时,杀菌温度约135℃—150℃。在这种条件下,维生素C损失率约六成,维生素B损失率约两成,可溶性钙损失也较多。由此解读,保质期为一年的进口奶其实是以牺牲牛奶品质为代价的,即使牛奶没有变质,但蛋白变性,造成营养也流失了很多,对吸收也不利。

救赎国产奶低迷的市场困境,需要国内企业扬长避短,宣传和用好国内牛奶保质期短、保鲜度高的比较优势,揭穿针对中国市场制造的“延保”洋牛奶的假象与短板。遗憾的是,国产奶企放弃自身优势,盲目“与国际接轨”,追赶牛奶“延保”至一年的时髦。这岂不是坐失良机和贻害于民的本末倒置吗?

救赎国产奶低迷困境,需要政府监管部门顾念保障民众饮奶健康与安全的消费诉求,明确界定牛奶保质期的时间标准,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每一个市场主体,对不符合标准的奶制品要敢于亮“红牌”、严处罚。只有加强普及常识的教育、严格执行标准和严肃追责违规的多管齐下,才有望激发奶企活力,促进良性竞争,从而遏制洋牛奶走强、国内奶示弱的一边倒格局。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