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海子沟乡王家庄早教点,午餐过后孩子们在教室门口玩耍。
1间简易的食堂、2间简陋的教室、3名志愿者老师和34个孩子,这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海子沟乡王家庄早教点的全部“阵容”。
青海省在农村牧区设立学前儿童早教点的思路来源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从2009年起在青海乐都县开展的以走教方式普及学前教育的试验。2011年,教育部、青海省教育厅印发文件对这一试验进行推广试点。在试验的走教方式中,志愿者老师每人负责一到两个村的走教点,每个工作日骑车或步行往返于住地和走教点,把学前教育送到幼儿家门口。
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指导性内容,走教点孩子们每周在早教点活动时间最少为3个半天,最多时也不过4天20小时。事实上,以湟中县海子沟乡王家庄村早教点为例,孩子们每周在早教点时间达到5天,平均每天7个小时左右,早教点无形中已承担起与幼儿园相同的职责。目前,除65所公办、民办幼儿园的15555名幼儿,湟中县还有2119名幼儿分布在68个早教点。相关数据显示,湟中县幼儿“入园率”已经达到95.2%,幼儿教育普及程度在青海省领先。
湟中县副县长马财说,湟中县去年财政收入为1.1亿元,教育支出占28.8%,农村早教点的配套投资超过了100万元。今年,国家下发到每个农村早教点的补助为1.7万元,和实际经费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缺口。
记者实地采访发现,在目前正规幼儿园还不能完全覆盖边远地区的情况下,作为探索农村适龄幼儿接受基本学前教育的社会试验项目,这些免费农村早教点早已经在超标准、超能力承担农村孩子的学前教育。专家指出,相对滞后、“力不从心”的农村早教凸显了城乡教育的差异,应加大支持力度,补齐软件、硬件建设的短板。
9月3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海子沟乡王家庄早教点,志愿者老师李洪琳(左)在教孩子搭积木。
9月3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海子沟乡王家庄早教点,5岁的赵龙(右一)在食堂内吃午饭。
9月3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海子沟乡王家庄早教点,4岁的杨发成(前右)在课堂上。
9月3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海子沟乡王家庄早教点,小朋友在课桌上摆弄玩具。
9月3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海子沟乡王家庄早教点,3位志愿者老师李洪琳、星晓玲、梁增琳(后排从左至右)与早教点的孩子们在教室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