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每年质量抽检的重灾区,“剪不断理还乱”的童装安全问题凸显了童装行业的硬伤。目前我国童装安全比较突出的两大隐患,一是童装面料上所带的偶氮等致癌化学物质,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缓释的。二是童装生产工艺上国内比较容易忽略的断针问题,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显性的。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一些缺少社会责任心、利欲熏心的无良商家所致,但最终的原因还是源自童装的产业链。
据介绍,童装的生产加工是一道繁琐的程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件童装就存在安全隐患。譬如童装T恤上印制一些图案,童装企业制作好童装之后,要拿到印染厂去印染,如果印染厂使用的偶氮染料不合格,就会造成最终成品童装的偶氮超标。因此要整顿童装的质量问题,必须对每一个童装合作企业、每一个加工环节进行严格检测。只有关注并保证整个产业链的安全,才能真正生产出令家长放心的安全童装。
另外,有业内人士也指出当前童装内销的行业利润率只有5%到8%,工厂在面料采购的环节上自然是价格越低廉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工厂不得不更换面料来降低成本,从而导致很多的廉价童装通过批发渠道流入市场。除了企业迫于成本问题而使用劣质材料导致童装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外,另外一个原因来自我国监管部门对童装的质检不够严格。在欧美国家,童装市场上流通的产品除了面对监管部门之外,还必须面对来自民间的监管力量,这显然是目前我国服装市场所欠缺的。同时,与极为严格的“欧标”和“美标”的检测相比,国内的标准也显得宽松很多,国标仅仅是对服装最基本的质量问题进行检测,对面料的检测不如欧美严格,这就为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鉴于当下我国童装市场的质量问题实际情况,有关专家指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稳步提升童装的品质。
首先,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儿童服装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统一“婴儿”、“幼儿”及“小童”、“大童”年龄上的划分,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貌特点和对服装的设计需求、消费特点等细分儿童服装的种类,以便于在相关检验项目及合格判定值的确定上,能细化对象,明确目标,提高针对性和区别性。
其次,构建国内儿童服装健康安全性能监控体系。儿童服装相关健康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形成后,相关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需加大推广和监控力度,强化童装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意识和控制能力。童装生产企业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输入国或地区有关安全卫生等技术法规、法令,以及我国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加强供应商管理,切实把好原辅料的入口关,从源头上把住质量关。
再次,要大力提高国内现有各级专业质检机构检验水平。经过近几年的过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已具备相对较强的儿童服装检验能力,但其检验对象仅限于进出口儿童服装。相比之下,其他各级专业质检机构儿童服装检验能力和资质都有待提升。
最后,抬高童装生产的准入门槛,将童装产品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范畴;建立儿童服装生产企业信用档案,将每次抽查结果和通报情况记录在案,加大对黑心企业的惩治力度,也是规范童装市场的有力举措。
生存在利化年代的服装企业,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以次充好,企图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不过俗话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消费者的口碑能够让一个品牌迅速蹿红;同样,消费者的“口水”也可以让一个企业在瞬间轰然倒台。市场经济下的大潮中,童装企业和职能部门,只有点亮“心灯”,勇于扛起社会责任的大旗,敢于为安全消费保驾护航,才可以让消费者重拾信心,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