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健康的家庭里,每个成员担起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几代人之间在情感上相互慰藉,心理上相互独立,而不健康的家庭充满情感纠葛。前一段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就如实反映了一个不健康家庭普遍存在的六大症状。
和很多吝惜时间的父亲不同,“狼爸”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家庭的价值、父亲的价值被高举。对比萧百佑式的父亲,现实生活中很多父亲在家庭中除了提供经济来源,更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殊不知,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父亲的缺席甚至猛于狼爸的“苛政”。
以往的大家庭里,兄弟姐妹们为了博得父母的疼爱,往往暗自努力,希望表现自己。可如今,这样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孩子成了“稀缺资源”,长辈们开始纷纷“争宠”、“邀功”。
母亲是孩子生命之初最依赖、最亲密的人,也是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孩子来说,妈妈的“身教”往往大于“言传”,她们的一举一动很容易被孩子模仿。英国文豪查尔斯·狄更斯就曾直言: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如果妈妈们不思进取,忽略孩子或是自以为是,就很容易培养出叛逆宝宝,影响孩子一生,提醒以下四种妈妈需要注意了。
洪晃给女儿写过一封信,其中一段话我非常喜欢:“妈妈希望你懂的第一件事情是人的尊严,就是爸爸常说的,你要有礼貌,别人才会对你有礼貌。当你需要阿姨帮你的时候,要说‘劳驾’,不能用命令式的口气。我知道你的小朋友中有的不是这样的,但是你要按照我和爸爸教你的去做,别人没有礼貌,不要去理睬,但是自己要有礼貌,这就是你的尊严。你的尊严不是别人对你有礼貌,是你对别人有礼貌,不管别人是什么样的。”
二胎政策越来越开放了,很多家庭都计划着要两个孩子,让他们相互有个伴快乐成长。在这里,和美小编想要提醒有两个宝宝的家庭,有了小的不要忽略了大的,不然就违背了最初的目的了。妈妈爸爸需要多注意老大的情绪和心理,不能因为照顾较小的孩子而忽视了大孩子的状况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两者兼顾呢?
一个7岁的孩子应该明白些什么东西?德国教育专家和同伴用了33年,调查走访了150多位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整理出了这份7岁孩子应该具备的社会认知经验清单。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由于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
有时,宅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种逃避的选择!随着双独时代的到来,孩子们都变得越来越特立独行,同时害怕社交、害怕新东西,“宅”逐渐成为时代病。宝宝也有社交恐惧症,这世界还有救吗?
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底上不起来等等。下面就来告诉你对待宝宝分离焦虑的办法。
我的小同学说麻麻穿的裙子好丑,小西瓜真的很生气!看到其他同学的麻麻都穿得好漂亮好时尚,小西瓜自信心被打击到了。其实,漂亮的麻麻更容易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同时也更受孩子欢迎。
每次去医院,都能听到孩子拉着爸妈的手哭喊着“我不要打针”,看着他们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恨不得自己来替孩子承担病痛。可是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不再那么害怕看医生呢?
大多数时候,孩子哭并不是因为他们真正受到了伤害,而是想通过“掉眼泪”得到父母的关注。因此,家长要善于识破孩子的伎俩,不被孩子的眼泪所蒙蔽,更不要由于孩子的眼泪而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