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教师应做人工智能教育的守望者

教师论文

2023年03月30日

  近期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这只是数字化发展的“冰山一角”,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不仅仅是技术赋能教育,更是颠覆与重构教育理念与模式、重塑教育生态系统的过程。

  我国教育数字化的步伐从未停歇,相关政策的连续发布为教育变革提供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转型、变革与发展,更是助力我国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

  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者,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实践主体的素养能力和反馈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能系统迭代循环的速度、演化方向及发展水平。由此可见,教师是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深化发展的关键节点。面对教育数字化变革,教师如何超越固化的视野与惯性思维模式,认识自身所处的复杂环境,调整并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以适应新的教育生态,是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从宏观政策迈入应用场景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

  教师要坚守人工智能教育初心

  随着数字技术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速度加快,生产、消费、组织和服务形态发生了深刻转变,职业系统的稳定程度普遍下降,充满不确定性。社会数字化转型早已走在教育数字化之前,教育面临着来自外界社会变化所引发的适应性挑战。

  尽管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初心是确定的。教育是人类文明延续与传承的重要环节,应关注学生如何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如何创建美好生活与社会。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质是利用机器来代替低端重复的劳动力,促使人类的身心获得更加高维、深入的生命体验与成长。因此,关注学生情绪、情感与感觉,塑造面对美好事物的知识体验,进行感性陶冶与价值形塑的情感、思政教育,是更应关注的教育向度。其次,教育应侧重培养学生在泛在的知识网络与信息洪流中,进行批判、跨界创新与创造等的高阶思维能力。未来教育应提供跨界融合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具备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拥抱更多可能性。

  化冲击为契机

  教师应助推教育格局升维

  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师所造成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是显见的。例如,教师可能因不习惯使用新的技术应用而产生困惑及抵触;教师从过去权威、主导的角色转变为系统的支持者、协助者和监督者,其主体性受到挑战;教师也可能陷入被智能导师替代的担忧和恐慌,感叹技不如人;教师还有可能因一味接受技术,受技术牵制而缺少创新实践的动力。

  以现有教育格局来看,人工智能的确接管了许多曾经属于教师的工作,但是长远来看,正因为如此,教育有可能更加精细化、定制化、个性化,教育发生的时空限制将会被进一步打破。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通过减负与增效两种机制,适应未来教育生态格局。教师可借助智能教学助手完成点名、测评、收发作业、批改作业、监考等教学活动,减少日常重复性的工作,从而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教学研究与设计等工作,提高工作效能。教师可借助数据平台汇总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多重数据,掌握学情,快速诊断问题并进行个性化干预。教师还可融合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借助“数字分身”,或者引入人工智能导师、助教及学伴,构建全时空交互课堂,让学习随时随地、知识无处不在,让课堂变得更具有挑战性、高阶性与创造性。

  化解技术风险

  教师应做好文化和价值引领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在复杂性、稳定性、可解释性与公平性等方面仍有局限,尚存许多伦理争议。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扩散,并非总如预期设想,难免会行差踏错。例如,人工智能在应用时因个体差异而引发的数字鸿沟,会对教育公平产生影响。教育数据的收集是否征得学生与教师的同意,是否过度收集,数据存储与传输是否安全,都关系着学生及教师的个人隐私。不透明且缺乏解释性的算法,难以让教师与学生对教育诊断结论及智能决策产生信任。且基于过往历史数据所形成的单一算法模型,容易导致偏见与思维定势。人工智能可能以教育的手段与工具僭越为目标与价值,变相“奴役”教育者与学习者。此外,还有知识产权、学术不端、师生关系淡漠等伴随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各种风险。

  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应的文化与价值引领。作为教育场景中的重要主体,教师也是传统教育与智能教育边界线上的守望者,应坚守教育初心与原则,化解技术与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在人工智能环境中如何教学,更需要了解并掌握教育中的算法原理,防范技术对教育的异化,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多元性,避免顺从单一算法模型,形成歧视与偏见。在人工智能与教师的双向关系中,人工智能是辅助决策的机器工具,而教师才是做决策的能动主体。在执行层面,人机协同与高度融合需要教师根据教育情境进行有效的把控与协调。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学生权益的重要决策上,教师更应对人工智能的决策保持审慎态度。教师还应将技术应用中所产生的危害与负面影响,及时反馈给智能教育系统的设计者,推动算法完善。随着智能导师、学伴等机器人逐渐参与师生互动,教师也不应忘记教育是一个灵魂点亮另一个灵魂的使命,与学生保持有温度的交流,维系亲密的师生关系。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向未来教育的必经之路。在重塑未来教育生态的进程中,教师应明确自身所处的时代与所肩负的使命,正视新旧交替所产生的混沌,拒斥技术悲观主义的论调,规避技术乐观主义的错误,提升自己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胜任力,促进人工智能在与教育深融中释放更多的潜能。

  (雷蕾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郭全中系该院教授、江苏紫金传媒智库高级研究员)

+1

来源:中国教育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