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选对您的那块肉您会在很多地方看到各种牛排的解析图,告诉您每一块肉的微妙区别,如果您有幸光临一家高级的牛排馆,侍者甚至会为您拿出做好的牛肉标本向您解释,当您已经“云里雾里”的时候,不要担心,您并不需要了解那么多,您只需要知道哪一部分是您的心头好——真正的大厨只使用牛身上最好的几块肉来制作牛排。 若喜欢有嚼劲的牛排,您应该选择:Sirloin(沙朗,又称西冷)是牛外脊背上的肉, 肉的外沿有一圈白色的肉筋,相当有嚼劲,此外Strip(纽约客)也是这种口感,是美国人的最爱,因此被称为“纽约客牛扒”。 若喜欢嫩而没有肥肉的牛扒,您应该选择:Fillet(菲力)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牛柳或者牛里脊肉,最嫩,几乎不含肥膘,入口即化,需要保持身材的广大女性的保险选择。 若喜欢肥一点、香一点的牛扒,您应该选择:Rib-eye(肋眼)靠近胸部的肋肌部位,肥瘦兼而有之,剪烤味道香浓,是喜食肥肉的老饕的最爱,当然也深受牛排源生地的欧美食客们的推崇。 若什么都想要,您应该选择:T-bone(T 骨)呈T 字形,是牛背上的脊骨肉,T形两侧一边量多一边量少,量多的是纽约客,量稍少的便是菲力。不过真正专业的牛扒房一般是不会供应此类牛扒的,原因是这类牛排很难掌握火候,因为左右肥瘦的不一致,经常烤得一边过焦,一边过生,即使再有经验的主厨也难以驾驭。看来想两全其美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点单之前就不要期盼太多了。
|
食牛扒前关键“一击”:牛扒的熟度 近生牛扒(Blue):正反两面在高温铁板上各加热30~60秒,外层便于挂汁,内层生肉保持原始肉味。如果你不是山顶洞人,建议您不要选择这种吃法,真的相当冒险。 一分熟牛扒(rare):牛排内部为血红色且内部各处保持一定温度,同时有生熟部分。 三分熟牛扒(medium rare):大部分肉接受热量渗透传至中心,但还未产生大变化,切开后,上下两侧熟肉呈棕色,向中心处转为粉色,中心为鲜肉色,伴随刀切有血渗出。这是一般欧美人最喜欢的牛排熟度,专业的牛扒房大厨也会极力推荐,所以偶尔尝试一下,说不定您会从此彻底爱上三分熟牛扒。 五分熟牛扒(medium):牛排内部呈区域状粉红色可见且夹杂着熟肉的浅灰和棕褐色,整个牛排温度、口感均衡。 七分熟牛扒(medium well):牛排内部主要为浅灰棕褐色,夹杂着少量粉红色,质感偏厚重,有咀嚼感。据说这是中国人最钟爱的牛扒熟度,或许我们天生就没有食生肉的细胞吧,来个三分熟或五分熟的牛扒,吃到内里见血,恐怕是最难以接受的了,所以保守人士们选择这款很保险。 全熟牛排(well done):牛排通体为熟肉褐色,牛肉整体已经烹熟,口感厚重。对于选择这款的人士们,我想说的是考验您上下排臼齿的时刻到了,好好享受撕扯“干柴”的时光吧,任何专业饕客们都不会这么折磨自己的牙口的。
|
读懂菜单上的牛扒“暗号” 如果您欧尼是一位绅士,又恰巧带着女伴走进一家高级扒房,餐单里的英文和数字难倒了您,这可就大大地丢了面子。这些类似特务暗号的词汇是什么意思呢?那是牛排的级别。 美国牛肉在美国,农业部(USDA)制定了牛肉分级制度,主要是以肉眼位的油花分布情况(marbling)以及牛只屠宰的年龄,作为评级标准。分级为极佳(PRIME)、特选(CHOICE)、可选用(SELECT)、合格(STANDARD)、商用(COMMERCIAL)、可用(UTILITY)、切块(CUTTER)及制罐(CANNRE)等8级。只有Prime和 Choice两个等级的牛肉才适合做牛排,所以装酷人士最爱把Prime牛扒配波尔多这样的句子挂在嘴边。 日本牛肉日本牛肉以和牛(Wagyu)最为出名,也是根据油花分布情况来分级,等级分为A1、A2、A3、A4、A5,每个等级还会细分三等级。A5 为最高级别,因其油花之细密得名为霜降牛肉(香港叫做雪花牛肉)。 澳洲牛肉澳洲牛肉分为9级,从M1到M9,M9级为最高级别,但是澳洲牛的肉味较淡,M9级也只能到日本的A3级水平。10多年前,澳洲农民将日本的母牛带到澳洲来繁殖,并且引入美国的安格斯牛配种,并以日本的饲养技术来养殖,培养出澳洲和牛,其美味远超M9级牛肉,所以在M9以上又加多了M10、M11和M12级,现在香港常吃到的极黑牛或和牛,主要来自澳洲。
|
草饲还是谷饲:这是个问题 如果您害怕发胖,应该选择澳洲草饲牛肉(Grass-fed beef)在澳洲这个美丽的地方,大多数的肉牛是采用天然放牧方式饲养的,草饲牛肉肌肉里的脂肪含量少,而且多是皮下脂肪,容易去除,这样的牛肉口感比较“瘦”,没有谷饲牛肉那么肥美,但对身材要求苛刻的你来说,是上上之选。 如果您追求肥美的口感,应该选择澳洲谷饲牛肉(Grain-fed beef)澳洲谷饲牛肉是当草饲牛达到某种重量或年纪(通常为400公斤/20个月)时将牛集中并以大麦、小麦、燕麦、高粱、玉米这5 种谷物喂养,让牛肉变成大理石状,谷饲牛肉的脂肪含量较高,而且根据牛只喂食谷物的天数分为谷饲100天、200天、300天、450天,天数越多肉质越肥美。
|
威斯汀扒房:“一斧头”的震撼 作为北京城内最专业的扒房之一,威斯汀扒房是典型意义上的牛扒餐厅,烹制最经典朴实的牛排。威斯汀扒房的英文名字Grange源于奔富酒庄最为知名的品牌之一Grange,在北京,甚至是全中国,威斯汀扒房是拥有最齐全的Grange品牌系列葡萄酒的餐厅之一。 餐厅厨师团队还特别秘制出别具威斯汀特色的胡椒、芥末等调味品,为客人的味蕾带来全新的感受。 至于这次介绍的威斯汀扒房的Signature Dish(特色菜)—斧头牛排,一定会在上菜时叫您心里微微吃上一惊,只见那肥厚的牛肉拦腰横躺在类似砧板的木盘上,一时间您说不定会纳闷儿,是否是李逵的板斧穿越到您的餐桌上了。 斧头牛排的翻译源于英文Tomahwak Cut,“Tomahwak”本是印第安语,意为斧头,是牛肋骨部位的一种特定切法。Tomahwak Cut对牛的年纪、所用的饲料以及牛排的尺寸都有相当严格的标准,通常约6个月大的小牛在断奶之后喂养70天再进行宰割,于肋骨部位切出长约30厘米的骨头以及重约1公斤的连肉骨,由于形状像斧头,于是称之为“Tomahwak”。一头牛最多只能切出9~10份Tomahwak牛排,尾段肋骨因为太短而且肉不够肥厚故不能切成斧头状。“斧头牛排”虽然未至于能劈柴砍树,但其骨长30厘米、肉身更重达1公斤,份量相当大是显而易见的了,通常需要两三个人才能吃得下一份,不过据威斯汀的公关经理证实,一份1200克的斧头牛排往往得四个能吃的大老爷们才能解决掉。想来也是,一般的牛排份量约在200克到300克之间。 在国内,威斯汀扒房算得上引进斧头牛排的第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