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爸爸的教子笔记(亲贝网配图)
吴恒祥
亲子教育VS隔代教育
吴敌出生的头一个月,我母亲跟我们一起住。母亲养育子女多,照顾婴儿有经验。怎么给孩子裹襁褓,怎么为孩子洗澡,母亲示范加指点,爱人虚心当学徒。我呢,拿拿尿布,递递毛巾,专打下手。但那时母亲年纪已大,身体不大好,她对孩子的态度与我们的差异也很大,吴敌哭几声,我和爱人没当一回事,她却急得什么似的。我母亲疼爱孙儿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怎么教养好孩子,我们有自己的看法。过了一段时间,母亲见我们自己带孩子忙是忙,但孩子带得还不错,又不忍心我们再分身来照顾她,就托人叫父亲来接她回乡下老家了。
我们没有坚持让奶奶来带吴敌,是出于这样一些思考: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早的老师,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谁也替代不了父母。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发现了“皮肤饥饿”现象,他认为: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得不到爱抚,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得迟钝。这些爱抚,只有在最亲近的父母那里才能得到满足。因此,父母应该尽量多地将时间分配给孩子,在嬉戏抚摩间,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源泉,带给孩子最宝贵的成长营养。
如今年轻的父母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相比老一辈,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苦活、累活、脏活做得比较少,其中有些人嫌带孩子麻烦,把孩子托付给家中的老人来养育。殊不知,这种做法弊多利少。很多有识之士对此有过阐述,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弊端:
老人的溺爱、迁就不宜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一般而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孩子都是宠爱有加,言听计从,明知孩子的有些要求不合理,也会以“现在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懂事”这样的话来自我安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老人的包办代替不宜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而老人们带孩子,大多事必躬亲,把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下来,像穿衣服、系鞋带这些明明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小事情,也不愿意放手让孩子去做。久而久之,容易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延缓了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老人的教育观念不宜培养孩子的时代精神。有一部分老人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陈旧,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教育观念往往与时代要求相脱节。如有些老人一见到孩子拆卸玩具,就要加以制止,却不知孩子的这种行为正是他对事物怀有强烈探究心的表现,老人的一次制止或许就使未来少了一个“爱迪生”。
老人的身心特点不宜孩子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老人喜静不喜动,其中部分老人身体还不是很健朗,他们更喜欢的是“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并以此来要求孩子、评判孩子,习惯把孩子封闭在一个比较小的圈子里,这样容易使孩子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利于孩子好奇心和创造力的萌发;有的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甚至只会用方言土语和孩子进行交流,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