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生病了妈妈常常着急带宝宝去医院,可是宝妈你知道吗,带宝宝去医院其实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去哪家医院、要带什么东西、挂哪个科,做对了这些事,宝宝才能更快的得到诊治。
什么时候该去医院?
宝宝表现的和平时稍有不同,宝妈就会怀疑宝宝生病了。有时候其实不是孩子有问题,只是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大人的预期,就认为孩子生病了,其实孩子并不一定是需要就医的情况。比如说,宝宝一发烧,刚刚37度5就往医院跑,急着问医生该吃什么药显然是不对的。
判断一个孩子是否生病,生病是否严重,要注意宝宝的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看起来很“乖”的孩子,往往情况已经较严重,因为Ta已经没力气哭闹了。精神状态好坏,是衡量孩子病的是否严重的一个标准。除此之外还要观察宝宝吃喝是否正常,体温,睡眠状况,便尿情况等。
常见病选自己满意的医院
我们固有的观念是,当宝宝生病后,习惯性地带宝宝去儿童医院或是大医院求医,而这些大医院人满为患,小患者基本都是如感冒、发烧、腹泻等常见病。
医院里的病人越多,室内空气往往就越差,宝宝看一次病,基本都要在医院待上几个小时,再加上此时宝宝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差,所以往往是“旧病未除,新病又添”的交叉感染,特别是流行病高发的季节,更容易在医院被传染到其他疾病。所以,简单的能够在家自愈的小恙尽量少跑医院。
选择近一点的医院,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其次也便于宝宝复诊,同时容易与固定医生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我就见过不少父母带着宝宝跑到妇产院的急诊科去给宝宝治病,这里是生孩子的地方,根本没有儿科急诊,结果家长还得去别的医院,贻误了病情。妈宝帮帮帮建议宝妈,平时要注意家附近哪里有儿科医院,哪家大医院有儿童急诊。
但是有些地方的小型医院,或者社区医院,部分医生的业务水平没有与时俱进,存在过度医疗和滥用抗生素的情况,这也是事实,也是为什么家长总往大医院扎堆的原因。所以,有条件的话,第一次就诊就选让自己满意的医院。
如果附近刚好是儿童医院之类的大型医院,那么可以让宝爸先去排队挂号、排队候诊,等差不多再带宝宝过来,最大可能地降低宝宝待在医院的时间。
另外,现在很多医院都推出了预约服务,比如预约电话或是网上挂号,带宝宝去医院之前,可以先预约,最大程度地缩短在医院等待的时间。
带宝宝就医挂号全攻略
常常苦等半天结果被建议去另一个科室看看,浪费时间不说,还容易耽误宝宝的病情。下面的表格就帮助宝妈学会根据宝宝症状给宝宝挂号。
这些东西需要带
带宝宝去看病,很多东西需要准备。宝妈千万不要因为着急而漏带。
求医类物品:病历、医保卡、就诊卡、之前就诊的病历等,儿童口罩(防止交叉感染)、消毒湿巾(在医院里可以用来给宝宝擦手,宝宝能抓到的地方最好也先擦擦)、干爽的贴身衣服(在宝宝流汗时可替换)、体温计。另外,妈宝帮帮帮提醒,最好带上宝宝吃过的药,这样更有助于医生的判断。如果之前吃的药有效,那宝宝还可以继续吃,不需要开新药让宝宝重新适应。
安抚类物品:平时宝宝出外的常用物品,如奶粉、奶瓶、水壶(装上温开水)、纸尿裤、小玩具、小零食等。这些物品都有助于缓解宝宝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使就诊过程更加顺利。
腹泻时:最好带宝宝一个小时内的便便去化验,不能带尿不湿,需用棉签取便到密封小盒里带到医院。
家里有一个专用的小包,专门用来装宝宝的就诊用品,以备紧急状况能拎着就走。强烈建议大家也准备着。
这些情况要记录
“孩子老不吃饭”、“孩子烧得特别高”、“我觉得孩子怎么怎么样”等这些话是宝爸宝妈最常说,而对治疗最没用的话。妈宝帮帮帮建议大家,平时准备一个小本子,不但随时记录宝宝身高体重头围的增长情况,宝宝生病时,也及时做记录,能跟医生有效沟通。这些点妈妈一定要记录。
1.发病时间。对于宝宝的发病时间要记录的很详细,包括发病开始的时间、并且反复的间隔时间和病情恶化的时间,这对于区别多种疾病有实际的意义。
2.体温变化。如果宝宝发烧,要在家中时就测量体温,要记录什么时间测的体温,每次测的时间和分别的度数,并要注意宝宝发热有没有规律性、周期性以及身体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别(手心、脚心、手背),发烧时有无抽搐、身上有无疹子冒出等其他症状。
3.身体状况。宝宝发病时四肢是否活动自如,脖子是否发硬;神志是否清楚,有无烦躁不安、哭闹、嗜睡、昏睡、惊厥的现象;咳嗽剧烈程度,有无哮鸣音,有无痰,痰的颜色和稀稠性状等;呕吐物是溢出来的,还是喷射出来的等。如果孩子是腹痛、腹泻,还要明确指出腹痛的准确部位,疼痛的起始时间及持续时间等。
4.饮食增减情况。生病对孩子的饮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家长应向医生说明饮食的增减情况,间隔次数的变化以及孩子有无饥饿感、饱胀感、厌食、停食等,并说明孩子有无吃不洁食物及喝生水、吃剩饭剩菜等经历。
5.大小便状况。如果宝宝拉肚子,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大便的次数、量、性状、性质、气味等。
6.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状态,是正常睡眠还是昏睡、摇叫不醒或是稍有动静就不能入睡,睡眠中有无惊叫、哭泣等。
7.患病史。包括孩子的患病史及家庭成员的病史,向医生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