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乐健康|国家卫健委:“秋季刷经络”“药浴”并非适用所有人群;长假后关注三类传染病

养生保健

2025年10月10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10月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刷经络”“药浴”等并非适用所有人群

  近年来,“秋季刷经络”“药浴排寒”等养生项目比较流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高颖介绍,从中医专业角度而言,“刷经络”和“药浴”等养生方式属于干预性质的调理手段,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如操作不当,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秋季刷经络”适用于易上火人群

  “秋季刷经络”包括刮痧、使用经络刷等方式,主要借助体表刺激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适用于体质偏实、易上火或气血瘀滞的人群。但对于身体虚弱、平时易疲劳、畏寒或正处于月经期、孕期,有出血倾向或皮肤易过敏者,就不适宜选择。

  秋季阳气渐收,人体也应顺应这一变化,若刮拭过度或频率过高,反而可能损耗正气,导致抵抗力下降,出现乏力、易受风寒等情况。另外,操作后因毛孔开放,务必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入。

  心脑血管疾病者谨慎“药浴排寒”

  “药浴排寒”类项目主要借助水温与药材性能达到温通散寒的作用,需根据个人体质选择用药。例如,体质偏热者,若选用温燥药材,反而可能引起咽干、烦躁或血压波动。此外,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和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尤需谨慎。

  养生保健以安全为首,重在适度

  如果希望尝试“刷经络”“药浴”等养生方法,高颖建议:

  首先咨询专业中医师,辨别自身体质是否适合;

  第二,应选择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操作;

  第三,频率要适度,例如刮痧应待旧痧完全消退后进行,药浴一般每周1至2次,具体须遵循医师建议。

  综上,养生保健应辨证施养、顺应节气,以安全为首要原则,重在适度。对大多数人而言,保持膳食均衡、适度运动和作息规律,顺应时令变化,比过度依赖外界干预更为稳妥有效。

  长假旅游后需关注三类传染病

  浙江省疾控中心研究员蒋健敏介绍,国庆中秋假期,许多人都会外出旅行度假。旅游返程后需要重点关注的传染病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长假期间,大规模跨区域的人员流动,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的空间比较密闭,车站、空气流通不畅的密闭场所,很容易在这些场景下交叉传播;

  第二类是消化道传染病,如诺如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如果去了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吃了没煮熟的食物,或者接触到被污染的餐具等,就存在患病风险;

  第三类是虫媒传染病,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如果去了流行地区,被蚊虫叮咬后,就有感染风险。一些人选择出境游,或者到山区、森林、草原等地露营,要留意可能感染虫媒传染病的风险。

  长假后的三点建议

  一是做好健康监测。返程后的1至2周里,都要留意自己和家人是否出现发热、咳嗽、腹泻、呕吐、皮疹、关节痛等情况。旅行归来后要彻底清洁,对衣物等常用物品进行必要的清洗消毒,也可回忆记录一下行程,是否有不洁饮食、蚊虫叮咬或动物接触史等。

  二是一旦出现传染病可疑症状,要及时就医。不要自己随便吃药,以免延误病情。就医时戴好口罩,到发热门诊或者肠道门诊就诊,主动跟医生说明出行和接触等情况。生病期间,注意休息,做好居家消毒,避免疾病传播。

  三是养成日常预防的习惯。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时,一定要好好洗手;家里和办公区,每天要通风。此外,旅行劳累,要注意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避免免疫力下降。

  盲目氧疗可能引发氧中毒

  随着便携式制氧机的出现,氧疗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童朝晖介绍,氧气是维持生命的基础,但并非“多多益善”。健康人在正常呼吸时,完全能满足组织代谢需求,这是人与自然长期相处形成的“和谐”。

  如果盲目吸氧,可能引发氧中毒,其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咳嗽、呼吸困难,长期高浓度吸氧还会导致肺损伤甚至视网膜病变。

  哪些人需要家庭氧疗

  健康人吸氧可能抑制呼吸中枢,打乱自主呼吸调节机制,反而危害健康。一般来说,需要进行家庭氧疗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

  一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二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肌缺氧明显时,及时吸氧能缓解症状;

  三是在高原环境下,吸氧能有效预防缺氧性损伤。

  氧疗并不是浓度越高越好

  童朝晖提醒大家,氧疗并不是流量、浓度越高越好,长期使用高浓度氧可能会引发氧中毒,甚至损伤肺组织。

  科学氧疗需遵循“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而非追求高流量、高浓度,建议需氧疗的患者应在医生评估和血氧监测下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与参数,实现科学家庭氧疗。

  这八类人群易患高血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张健介绍,一般来讲,有八类人群易患高血压:

  1.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发病概率比常人高3—5倍。

  2.中老年人群,55岁以上人群血管弹性逐渐减退,动脉硬化加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功能下降,更容易患有高血压。

  3.长期高盐饮食人群,每日钠摄入量超5克,会增加血容量,升高血管压力。

  4.肥胖人群,体重指数(BMI)超过28kg/m²时,脂肪组织会分泌过多血管紧张素原,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5.长期精神紧张人群,当人们持续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儿茶酚胺类物质过量分泌,引起血管持续性收缩。

  6.长期过量饮酒人群,如果每日酒精摄入超过25克,就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损伤血管调节中枢。

  7.糖尿病患者,约6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合并高血压。

  8.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反复缺氧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晨起血压峰值往往比常人高。

  如何预防高血压

  预防高血压要遵循健康生活方式,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和。

  具体而言,就是要限制钠盐的摄入,每人每天不超过5克;减轻体重,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m²之间;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包括戒电子烟;不饮酒对健康是有益的;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尽量避免负面消极情绪。

  为什么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

  浙江省疾控中心研究员蒋健敏介绍,目前,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是接种疫苗。

  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都不一样。我国会根据全国流感监测数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发布的流感疫苗株推荐意见,调整当季流感疫苗的组分,让疫苗能与当年流行株抗原性尽可能匹配。

  接种流感疫苗后,体内的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慢慢下降,所以,需要每年接种才能获得更好的防护效果。

  哪些人需要优先接种疫苗

  蒋健敏建议6月龄以上且无禁忌证的人都需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以下人群更要优先安排:

  一类是重点人群,主要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他们免疫功能较低,感染流感病毒后容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或加重原有基础疾病;

  其次是6月龄以上婴幼儿和儿童,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流感病毒后容易引发高热惊厥、肺炎、脑炎等重症风险,且可能在幼托机构或学校引起聚集性疫情。

  另一类优先接种的人群是重点机构或场所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护理机构、福利院等工作人员,以及6个月以下婴儿的家人。

  这类人群接种疫苗不仅可以预防自身感染,还可以保护身边那些感染后容易出现重症的人群,所以要优先接种。

  为什么得过流感还要打疫苗

  得过流感也要打疫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流感病毒有多种型别,得过一次流感产生的抗体,只对这次感染的型别有用。

  另一方面,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保护也不能持久,而打疫苗能进一步加强、提高抗体保护水平。

  聚焦

  世卫组织强调应加强监管电子烟

  据新华社报道,世界卫生组织6日发布的最新烟草趋势报告显示,全球吸烟人数正在减少,但烟草危害远未终结。烟草成瘾仍然困扰着全球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每年造成数以百万计可预防的死亡。同时电子烟正在引发新一轮成瘾浪潮,应加强监管。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690期

     转自:工人日报客户端 

  [编辑:成露 窦菲涛]

+1

来源: 作者:工人日报记者姬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