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从只会躺着哼哼唧唧,到手舞足蹈的咿咿呀呀,再到颤颤巍巍的碎步前进,几乎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惊人的新变化。在欣喜之余,爸爸妈妈也会陪伴宝宝做各种游戏锻炼,可是在这些运动中,有一些却是不折不扣的错误!不仅对宝宝起不到良好的锻炼,还会对宝宝产生负面影响。快来看看有哪些动作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是不适宜做的吧~
蹦跳很危险
曾经有一个视频,一只小狗在努力“教”一个小宝宝跳跃,而宝宝站在一个看似蹦极的装置里,也学着狗狗的样子一上一下的跳着,看上去很好玩。而有的父母也喜欢把宝宝抱着在腿上一弹一跳,宝宝看上去会非常开心。But!这样做是非常错误的。
在宝宝1岁半前不要再让宝宝这样跳,因为在这期间宝宝各关节、肌肉需要充分的发育,为未来的起跳做准备!
如果在宝宝发育完全前这样弹跳,膝盖承受负重压力可能高达平日的10倍以上。这种压力过大,时间过长,宝宝的关节就可能产生磨损。那什么时候宝宝可以简单的蹦跳呢?答案是18个月。
有的人也许奇怪为什么宝宝“弹跳”时笑得会那么开心?其实宝宝并不是因为蹦跳而开心,而是上下起伏时的内耳前庭活动产生的感受。
学走别着急
有些父母看宝宝学走路费劲,“好心”帮忙,拉着他的腋下一步一步的走。且不说这样的帮助有多大用处,此时宝宝的下肢、脊柱、关节都不足以支撑体重和行走的压力,经常站或走会影响下肢、关节和脊柱发育,导致宝宝O形腿和X形腿。
其实学走路这件事家长不用太着急,自己扶着墙行走需要足够的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如果看到宝宝走路时摇摇晃晃,那是他的平衡力还没达到行走水平,需要更多的爬行和扶站练习。
至于学步车、学步带之类的东西,倘若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宝宝发育不良,而这些辅助工具也不可能改变婴儿自然发展的进程,还有可能破坏了婴儿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导致不良的走路姿势。
坐着不分腿
宝宝有时候自己坐着,两腿自然岔开,跪坐在凳子上,两只小脚向外伸开,像个大写的“W”。这样的坐姿成人很难做到,而对于软软的宝宝来说却很简单。
但这种姿势对宝宝的身体发育不利,对于体形、行走、跑步能力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这种怪怪的坐姿在宝宝学走路前并没有什么大碍,但当宝宝开始学走路时,双腿肌肉的张力不大,这种“W形坐姿”会把压力堆积到一侧的肌肉。长此以往,宝宝的关节就要遭殃了。
在初生时,宝宝没有骨盆,股骨头和大腿长骨充填了髋部的凹陷,而骨盆的完整发育要到12岁左右才会基本完成。“W”坐姿会让宝宝发育中的骨盆外形受到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外扩。
而且 ,这样的坐姿会导致大腿骨内转,引起膝盖关节内转,最终导致双脚内撇和足弓反转,脚趾内倾,并且容易导致平足和筋腱紧张,让宝宝走路不稳,很容易跌倒,也会影响到体形。
什么样的坐姿可以让宝宝改斜归正呢?
打坐坐姿——盘腿
打坐的坐姿与W坐姿相反,双腿盘起,向里收起,很多大人也能够做到。父母可以让孩子背靠沙发,盘起腿。
“脚心相对”——压腿
脚心相对,膝盖向外侧弯,把膝盖往下压。还可以让宝宝平躺在地板上,向上弯曲膝盖到胸部,双腿从一侧缓慢的转到另一侧,并且保持膝盖不接触地面,这种做法可以拉伸和强健背部下方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