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能不能看看电视?”
“你作业做完了吗?”
“妈妈,让我去打打羽毛球吧?”
“打羽毛球?你的钢琴还没弹呢!”
“妈妈,我想去游泳……爸爸说过考完试带我去游泳的。”
“这孩子,怎么总想玩?你要是把玩的劲头用到学习上来,就不用我们操心了!”
“妈妈,我想吃麦当劳。我得100分了,你说考了100分就带我吃麦当劳的。”
“你知道麦当劳要多少钱?你就得了一个100分,你怎么不天天都得100分呢?”
“爸爸,我要去找小朋友,我背过英语了。”
“唔,英语背过了……你数学练习题做了吗?不是老师给你布置的那一点儿,是你妈让你做的课课练!”
这是一个多么悲哀的孩子。我们常常自以为是的生硬的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却从不考虑他们的感受和真正的兴趣所在,这可以说是全中国孩子的共有悲哀。孩子从小就被扭曲了自己的天性,迷失了他们人性中真正所喜爱所擅长的,这样势必影响到将来他们对自身的认同和对幸福的理解。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而儿童时期更是人生千里之行的基础和起始点。童年时所建立和培养的兴趣,以及拓宽知识面的程度,知识积累的程度,往往对孩子的一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而书籍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来源,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一本好的书籍会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