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嗝对宝宝的重要性
宝宝虽然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十个月,事实上却还有很多器官发育还未完整、成熟,包含消化器官等,如:贲门扩约肌(位于食道与胃的交接处扩约肌),食道短加上蠕动性较差,且胃的容积尚小、排气较慢,容易会有胃食道逆流的现象,而出现吐奶、溢奶现象。此器官通常一直要到宝宝3~4个月大后发育才较为完善。
亲贝网配图
虽然目前广泛建议妈妈哺喂母乳,但是还是有很多宝宝在喝配方奶,喝配方奶的宝宝因为多以瓶喂方式喂食,容易喝到空气,若空气进入消化系统,宝宝无法排气,奶跟气一直出来,导致严重的吐奶、呛奶、溢奶情况,有时会造成宝宝猝死,这也是强调一定要帮宝宝拍嗝的重要性。
如何正确帮宝宝拍嗝
宝宝出生后,拍嗝几乎是每个新手父母必修的一门课,为什么一定得帮宝宝拍嗝呢?面对软趴趴的新生儿,新手父母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帮宝宝拍嗝呢?长辈、亲朋好友、专家教的姿势与方法,哪种才是最正确与快速的拍嗝方法呢?
拍嗝时间
帮宝宝拍嗝到底要拍多久,是否一定要拍出嗝来?只要拍5-10分钟,并不一定要拍出嗝来,因为拍嗝时间太久,或力道过大,对于脆弱的新生儿而言,也会感到不舒服,当宝宝空气并未吸入太多,不一定有嗝气。宝宝若没有打嗝,妈妈又很担心,建议只要用直立抱姿,保持宝宝背脊直立,时间约 20分钟,真的很不放心的话,就让宝宝保持右侧卧的睡姿,左右侧卧其实都可以,较建议右侧卧的原因,是消化道的解剖结构位置,若还有空气未排出,万一发生呛奶或溢奶是顺着右边嘴角流出,比较安全。
影响打嗝因素
每个宝宝都能拍出嗝气。但非每一次宝宝都能拍出嗝来,有很多影响的关键点。
1.喝奶量
因为每个宝宝食量不一致,有时是宝宝没喝饱所以没打嗝,也有可能因为喝太多,气已经压在消化道,可能要拍很久才会拍出嗝来,可以在宝宝喂奶一半时,就先拍嗝,再继续喂食,若宝宝仍然没有打嗝,可不用勉强,保持直立抱姿,让气体自然上升排出。
2.空气量
当宝宝并未吸入过量空气时,并不一定会在当次拍出嗝气,这跟奶嘴设计、孔洞大小也有关联。通常亲喂母乳的宝宝较不容易有这个问题,吸入空气的机率很低,不必一定要拍嗝。亲喂母乳是最好的,因为亲喂母乳的宝宝,必须耗力气、用力吸吮,会随着妈妈的身体挪动位置,加上有时妈妈喂食母乳的姿势采直立式,这时宝宝的整个消化道系统是通畅的,若妈妈不放心还是可以帮宝宝拍嗝,若没拍出嗝来,就尽量让宝宝保持右侧卧。
3.配方奶
基本上喂食配方奶较容易产气,且配方奶的分子大小,是否容易消化吸收都是原因之一,每个宝宝对配方奶吸收程度不同,尤其配方奶在喂食时,宝宝的位置几乎是保持固定不动,照护者都抱的紧紧的,建议喝配方奶的宝宝,爸爸妈妈最好要帮宝宝拍嗝,避免让宝宝没拍嗝就平躺或让宝宝平躺着喝奶,一定要将宝宝抱起来喂食,较为安全。
4.体质
基本上只要喝到空气,宝宝就会打嗝,但有的宝宝本来就容易打嗝、容易产生嗝气,这是体质问题,跟宝宝肠胃吸收程度有关,加上每位宝宝消化器官、解剖构造的不同,宝宝对于打嗝的快慢、频率情况也会不一样。
宝宝能否自行打嗝?
喝完母奶、配方奶,若没有帮宝宝拍嗝,原则上只要保持直立抱姿20-30分钟,空气较轻会上升,慢慢的自然会排气,宝宝一样会打嗝,拍打嗝的另外用意,是动作带有安抚作用,宝宝其实是很喜欢被轻拍背部的。
睡着仍需拍嗝
新生儿边喝奶边睡觉,当宝宝睡着了,很多爸妈、甚至是长辈都会犹豫着还需要帮宝宝拍嗝吗?会不会惊醒宝宝?关于此点,刘文琪督导表示,即便宝宝睡着,仍然需要帮宝宝拍嗝。宝宝不会因为睡着就不打嗝,嗝气一样会排出,新手父母有时会轻忽,因宝宝睡着就直接放下平躺,其实吐奶、溢奶症状是反射行为,发生呛奶是非常危险的。睡着的宝宝更是需要拍嗝,且一定要抱起来拍嗝,重点在于拍嗝动作要轻柔、正确,避免力道过大,不用拍的波波作响,让宝宝不舒适或吵醒宝宝。
正确拍嗝法解说
帮新生儿拍嗝并没有想像中困难,只要方式正确,就能帮助宝宝排出肚子里的空气,减少吐奶与溢奶的情况,她建议,以下两种方式?宝宝拍嗝。
方法1.
爸爸妈妈可一手托住宝宝的头,另一手支撑宝宝的屁股,将宝宝位置调整好,让宝宝的脸可以靠在大人肩膀上,手掌略为拱起,使手心呈半圆弧、类汤匙状,用空掌的方式轻拍背部,从背脊或腰部位置,由下往上拍,利用震动原理,慢慢的将宝宝体内空气拍出来。
方法2.
让宝宝坐在爸爸或妈妈的大腿上,身体侧面稍微靠着妈妈胸口,妈妈以虎口托住宝宝下巴、脖子位置,先在宝宝背部轻柔画几个圆圈后,一样以空掌的方式拍打宝宝背脊。
注意事项
帮宝宝拍嗝时,照护者一定要注意自身力道控制,毕竟新生儿还有很多器官正在发育,尤其拍打位置若不正确,误拍打到腰际两侧的肾脏,会伤害到宝宝的器官。尤其宝宝喝完奶后,忌讳摇晃宝宝,网路上盛传的「逆时针转圈法」,并不鼓励,虽然这样的旋转方式,宝宝或许能自行打嗝或排气较快,但摇晃容易让宝宝昏眩,甚至陷入昏睡,导致宝宝变成「Shake Baby」,产生「婴儿摇晃症候群」的症状,毕竟宝宝脑部器官仍相当脆弱,摇晃太大力,很可能有脑出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