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0日,西北大学,贾平凹在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授奖仪式上发表获奖感言。
贾平凹在挥毫书写。
人物档案
贾平凹,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委员,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飞马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秦腔》《废都》《商州》《浮躁》《高兴》等。
贾平凹被誉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鬼才”。这位喜吃杂粮野菜,不爱膏粱厚味,平时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转动起笔杆子来便会浪飞潮涌的“独行侠”,在多个场合说:“父亲是对我性格和一生影响最大的人,父亲受儒家影响非常深,他非常严肃,为人正直,对我的教育很严格。”
酷爱写字的沉默少年
1952年2月,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丹凤县棣花乡。父亲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所以贾平凹读书比同龄孩子早一年。在最初的半年小学生涯里,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但受父亲的影响,贾平凹从小就特别爱写字,家里的墙上、瓮上、柜子上,到处都被他用炭糟子、石头写上了字。他还把大伯羊皮褥子上的羊毛剪下来扎成毛笔写字,每年清明过后,他把人家坟上的纸把子拿回来写。就这样一直读到初中,在贾平凹13岁那年,父亲被打成右派,初中只读了一年半的他,不得不辍学回到乡下。
据贾平凹回忆,自己从小就不爱说话,性格比较内向,久而久之便造成了他沉默寡言的个性。“在那种生存环境中,你只有沉默寡言,但好处是让你对外界的世态炎凉体会得特别深。”
就这样,十几岁的他在水库大坝工地干活,一干就是几年。直到1971年,国家招收工农兵学员,酷爱学习的他有幸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用贾平凹自己的话说,一切都是偶然的,“一到学校,我的整个人生就改变了。”
刚进大学的时候,贾平凹写的一首关于父辈相片的诗被发表在校报上,这是他变成铅字的第一篇文章。“那时全校几千名学生,唯一刊登的学生文章就是那首诗了。现在看它啥也不是,但当时对我影响特别大,从此以后,搞创作的兴趣就来了。”
1973年8月,念大二的贾平凹在原《群众文艺》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一双袜子》。教了一辈子中学语文的父亲,恐怕怎么也没想到,多年以后,儿子的文章《一棵小桃树》会被收进中学语文课本里。
惜饭有饭吃,惜衣有衣穿
在蒙冤的那两年里,父亲手抖得厉害,几乎过三天五天就要贾平凹来写一份申冤材料寄出去。“小油灯下,父亲讲他的历史,我逐字书写,寄出去的材料90%泥牛入海,而父亲总是自信十足。家贫买不起纸,到任何地方一发现纸就眼开,拿回来仔细裁剪,又常常纸色不同,以致后来父子俩谈起申冤材料只说‘五色纸’,就心照不宣。”
“当父亲终于冤案昭雪后,星期六的下午他总要在口袋里装上学校的午餐,或许是一片烙饼,或是四个小素包子,我和弟弟便会分别拿了躲到某一处吃得最后连手也舔了,末了还要趴在泉里喝水涮口咽下去。我们不知道那是父亲饿着肚子带回来的,最最盼望每个星期六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有一次父亲看着我们吃完,问:‘香不香?’弟弟说:‘香,我将来也要当个教师!’父亲笑了笑,别过脸去。我那时稍大,说现在吃了父亲的馍馍,将来长大了一定买最好吃的东西孝敬父亲。父亲退休以后,孩子们都大了,我和弟弟都开始挣钱,父亲也不愁没有馍馍吃,在他64岁的生日时,我买了一盒寿糕,他却直怨我太浪费了。”
父亲一生清贫节俭的习惯犹如家训一般被贾平凹传承下来。
贾平凹从小知道钱财来之不易。在他眼里,两元钱不是两元钱,是白花花一堆盐。小时候,母亲让他去买盐,两元钱要缝到衣服口袋里,到代销店后方拆线掏钱。两元钱的盐,是一大家子人好长时间的唯一调料。
如今,贾平凹已非寻常之辈了,但他有自己的生活爱好和消费习惯,他不忘父亲当年的家训:惜饭有饭吃,惜衣有衣穿。在他看来,惜衣惜食不等于吝啬。所以他要求自己永远保持先前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穿衣不挑剔,只要合身、舒服就行;吃饭不讲究,不贪吃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就爱吃家乡的浆水面。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乱吼秦腔,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此为贾平凹一篇文章中的描述。这不能不说是贾平凹从父亲那里传承的一种饮食文化境界。
严厉的父亲心中装满慈爱
在贾家家族里,父亲是个文化人,德望很高,以至大家分为小家,小家再分为小家,甚至村里别姓人家,大到红白喜丧之事,小到婆媳兄妹纠纷,都要找父亲去解决。父亲对家里人都严厉得很,尤其对作为长子的贾平凹非常严格。
贾平凹回忆道:“从上大学一直到父亲去世前,漫长的20年中,只要我回去,哪怕明天早上要走了,父亲前一天晚上肯定要开一个家庭会议,把妈妈弟弟妹妹都叫上,有时开到半夜一两点,跟孩子们讲人情世故,讲单位的事情怎么好好干,对人家长辈怎么尊敬,做人应该善良宽容,要谦虚不要张狂等等,就是说这些事情。这些老话,今天说了明天可能还说,所以大家都在那儿打盹。最后才说,到时候了吧,晚了,一点了,该睡了,大家才散了睡了。每次都这样,长长短短几个小时。”
因此,贾平凹很怕父亲,父亲说什么,赶紧听完,听完就想跑。在父亲面前,他似乎一直长不大。即使结婚之后,他都一直不敢在父亲面前吸烟,直到自己的孩子上学了,有一次回家父亲递给他一支纸烟,贾平凹才一下子觉得:“在父亲心目中咱也是个大人了!”
1982年春天,贾平凹因一部作品受到批评,当时压力很大。父亲听人说了,专程赶30里路到县城里去翻报纸,熬煎得几个晚上睡不着。后来又搭车到城里看儿子。“我的一些朋友恰在我那儿谈论外界的批评文章,我怕父亲听见,让他在另一间房内休息,等来客一走,他竟过来说:‘你不要瞒我,事情我全知道了。没事不要寻事,有了事就不要怕事。你还年轻,要吸取经验教训,路长着哩!’说着又返身去取了他带来的一瓶酒,说:‘来,咱父子都喝喝酒。’他先倒了一杯喝了,对我笑笑,就把杯子交给我。他笑得很苦,我忍不住眼睛红了……”贾平凹说。
父亲的严厉,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就了贾平凹。对父亲的敬畏,使贾平凹刻苦地走上了文学之路,以后更成为了一个文坛的领军人物。父亲日日夜夜跟他唠叨的“做人要宽容、要善良、要谦虚、要好好干事”,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以后的日子,更成为了他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