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在宝宝眼里文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素质教育

2011年05月09日

浪亲子频道最近引发了一场关于早期识字的讨论。专家们都是反对过早识字,倒是爸妈们争论十分激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早期识字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反对早期识字者引用了一些有关左右脑的研究成果。这个理论基础是:人的大脑分为左右脑。左脑负责语言、逻辑,右脑负责图像、直觉和悟性。右脑是图像脑,右脑记忆的特点是把事物转化成图像,迅速储存在右脑的海马功能区,记忆速度是左脑的100倍,储存量是左脑的100万倍。0~6岁以右脑发育为主,6岁~12岁右脑发育到顶峰,左脑也开始发育,12岁以后以使用左脑为主。基于12岁之前,人类大脑处于右脑优势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不少人都认为识字会妨碍婴幼儿右脑的发育,将来直接影响他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主张早期识字者也有不少以这个理论作为支持,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宝宝看来,汉字也是图像,可以通过婴幼儿潜力巨大的右脑来记忆文字,为宝宝早识字、早阅读打下基础。

比较而言,亲贝网(http://yuer.qinbei.com)育儿专家更认可汉字就是图形的这种说法。

举个例,随便拿起一个物体,比如奶瓶,我们就会发现,奶瓶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奶瓶是一个物体;

•奶瓶由点、线、面、色彩等元素组成;

•奶瓶有大小、形状和轮廓;

•奶瓶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naiping"。

随便拎出一个字,比如“猫”,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字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猫”可以做一个物体,如果写在平面上,它是一个二维没有厚度的物体,如果以别的方式制作这个字,比如雕刻在某种材质上,它就是一个三维的物体,总之,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它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物体;

•“猫”由点、线、面、色彩等元素组成;

•“猫”有大小、形状和轮廓;

• "猫"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mao"o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撇开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奶瓶和“猫”这个字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如果我们确信宝宝可以认识奶瓶,他一样可以认识“猫”。我们之所以认为文字跟别的物体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并非文字本身真的多么与众不同,仅仅因为我们对文字的解读不同而已。我们成人会把文字当成承载知识的载体,而宝宝不会。在他的眼里,文字跟奶瓶等物体,猫、狗等动物没什么区别。

并且,我们也发现,有不少的宝宝,爸妈并没有教过他们汉字,但是他们通过其他媒介,自己学到了很多汉字,并且对汉字兴趣浓厚。也许某一天,他在地上尿尿了,凑巧,尿液流淌出来一个字母的形状,他会十分兴奋地来上一句:“妈妈,你看,我尿了一个C。”又或者,他突然提出要求,他要写一个“大”,然后他用笔歪歪扭扭地画出了一个“大”。从宝宝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把这个“大”当成一个文化的载体,也没有把它当一个文字拆解成横、撇、捺,而只是把它当成了一个图像,一个好玩的东西,所以他不是写出来,而是画出来。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宝宝的认知要从把玩三维的物体开始,而不是平面的文字开始。这个说法其实也是有问题的。首先,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他可以通过触摸去感知的。比如太阳、月亮、星星,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它们只不过是一个图案而已,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出它们具有厚度。我相信,没有人会排斥天上那个圆盘是太阳或者月亮的说法吧?

+1

来源: 作者:晓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