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老师讲述:一场病改变了一个孩子

素质教育

2011年03月11日

―场大病完全改变了一个孩子,你信吗?

去年春天的时候,我的班里上课时总有—片不安宁。"祸首"是个小男孩儿,他叫张晨铭。你瞧:我还没讲多一会儿课,他就开始东张西望寻找淘气伙伴:画刚画了一半,他又以笔当剑跟后面的孩子"练"起来了。作业完成没完成他一点儿也不在意,似乎没有一点责任心……我曾多次留下他谈话,实在不得已就给他换位子,用"乖"孩子把他包围起来。他父母也下过很大的功夫,有一次,我上完课回家,走到学校胡同的拐角处,看见一对年轻的夫妇正在教训他们的孩子。那孩子不就是张晨铭吗?当时我想,连回家再谈都等不及了,真是恨铁不成钢啊!然而,我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突然,祸从天降,由于意外的原因,张晨铭颈椎错位!这闹不好会造成全身瘫痪的呀!更不幸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又牵引过了头,还要再治!近一年的时间他反复住院治疗。就是不住院时,也得带着钢脖套生活。带着钢脖套,脖子一点儿不能动,多痛苦啊!

突如其来的灾祸震惊了他的父母,老师和所有认识他的人,怜爱之心油然而生。这时人们都思忖着,能让他恢复健康就不错了,谁还舍得给他提出什么别的要求呢!

在家里养伤不能到学校去上整日课的日子里,张晨铭向妈妈提出要来绘画班里画画,妈妈赶紧说:"行,不过你别太累着了,能画多少就画多少吧!"

来到绘画班里,老师和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当他带着钢脖套吃力地画着画时,同学们投向他的都是敬佩的目光。我想,受到大家的爱戴他一定很高兴,于是,他在养病期间还经常来绘画班学习,而且越画越带劲,越认真。平时上课淘气的样儿,反而不见了踪迹。

我从他妈妈那里得知,他在家里养伤时用废品做了很多小东西,就赶紧叫他拿到绘画班里来展示给同学们看。记得当时看着他带着伤痛用大垃圾袋给妈妈做的"背心"用雪碧瓶做的"电扇"时,我的眼睛都潮湿了,这和那满教室的赞扬声一起组成了一种浓浓的氛围。我想,张晨铭一定是感觉到了,看着他那兴奋激动的脸,我似乎觉得一种英雄的感觉正在他心中增长。

后来,我们到大观园去写生,那天天气特别热,有的陪孩子来的家长热得都晕倒了,规定只画上午三个小时,而张晨铭却坚持在公园画了一整天。

多认真的孩子呀!当人们不再为张晨铭的健康状况担忧时,张晨铭画画最努力认真已成为大家的公论。这又进一步使张晨铭认识了自我,一种严肃的自信渐渐地从他的眼神中流露了出来,

张晨铭就是这样战胜了伤痛,磨炼出了坚韧的意志品质。可喜的是,他没落下什么残疾:更可喜的是张晨铭已经变成了我们班学习最认真,毅力最强,手最巧、画画得最好,文化课也最好的孩子。

很多人都说,这真是因祸得福了!但我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引起了孩子的改变。

首先,自打张晨铭病了以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平日里如雷贯耳的,让他耳朵起茧子的批评声戛然而止。最近,他妈妈还回忆说:自打那以后,我真的很少再像以前那样批评他了。

那以后,人们不再站在他的面前要求他如何如何,而是站在旁边观察他,只要他有一点点积极的举动,就加以鼓励,这种推动式的教育方法,是以孩子的意愿为基础,以尊重孩子为准绳的。所以,张晨铭的变化主要不是得益于病,而是得益于教育方法的改变。我相信,如果我们对其他孩子也能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孩子不生大病也会转变的。

再者,由于张晨铭颈椎错位这一"特殊"事件的发生,使得他周围人们不约而同地改变了对他的教育方法,这个"不约而同地改变"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它给了孩子在各种场合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比如他在家中的作品拿到绘画班展示时,大家对他的肯定与赞誉,使他也很激动。这种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会成为一种动力,推动孩子去做他过去做不到的事情。

+1

来源: 作者:红雨

推荐文章